一年之癢

第9章(1)

自家孩子自家管,自己人打罵都行得,兩姓旁人插不得嘴。在鄉下的時候,看見有父母管教孩子,打得那叫一個凶,可是如果旁人多一句嘴,立馬形勢大變,全家人一起跟你來,挨一頓揍也不是不可能的。有深通世故的老鄉告訴我,這種時候,外人如果想說點兒什麽,隻能說這孩子好,犯錯是偶爾的事兒。這樣一來,皆大歡喜。顯然,尤文圖斯的教練不懂中國的世故,口無遮攔,找罵也算該著。 說起來,中國一直就是一個大國,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文明古國,但是,不知怎麽搞的,我們好像很不自信,總是很在意外國人對我們的看法,特別喜歡聽人家說我們好,很多時候,為了買人家一句好話,搭錢,費功夫,還要放軟身段,隻要把人家的“好”換回來,自家吃了虧,也心甘情願。結果很多居心不良的老外,就看中了這一點,到中國來足吃足喝,還帶著走,好聽的,倒是不少說,可是回國以後,轉過頭來就褒貶中國。不僅發達國家的這類騙子如此這般,落後國家的騙子一樣精通此道,來的時候,或者中國人去的時候,能把你捧上天去,騙來銀子,花光了,隻要不肯再續了,馬上變臉。過去所謂的納貢國,來到中國,奉承皇帝的話,說上一籮筐,連帶漏了一路,貢上隨便一個破玩意,就能換回大筆的金銀財寶,這樣賠賬的買賣,從唐朝一直延續到清朝,中國人卻一直樂此不疲。 反過來,聽不得人家說不好,無論批評也罷,褒貶也罷,反正壞字隻要說出口,咱這邊的臉就沉下來了,不管人家說得對還是不對。當然,外國人的惡意誹謗,憤怒也好,回擊也好,是應該的,但有些時候,其實人家說的有道理,就沒有必要反應過度了。老祖宗告訴我們,忠言逆耳利於行。很多時候,外國人的恭維,其實沒有必要在意,聽聽,自己耳朵感覺好一點兒也就罷了,聽多了,萬一上癮,反而有害。相反,外國的壞話,倒是該仔細聽聽,如果人家講的有道理,自家就該注意。一個大國之國民,理所當然是有氣度的國民,該的是聞過則喜,不該的是一觸即跳,神經過敏。 可惜,我們的國民,神經過敏的事兒,實在太多了一點兒。 告別內戰思維,讓林毅夫回鄉 今天貴為世界銀行副行長的林毅夫先生,依然無法在清明節回他的家鄉台灣祭祖,即使在涉及他的法律已經過了30年的追索時效之後,依然被台灣有關部門借端拒之門外。道理似乎很簡單,在台灣軍方的檔案裏,今天的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還是當年“叛逃”到大陸的林正義上尉。從某種意義上說,盡管國共已經和解,國民黨已經重新拿回台灣的執政權,並開啟了兩岸和解的進程,但是台灣軍方某些人的思維,卻依然停留在內戰的格局中。 不消說,林毅夫來大陸行為的本身,是兩岸軍事對峙的產物,而這種對峙,其實是國共內戰的某種延續。在那個時代,兩岸相互的“叛逃者”,都會被對方視為英雄或者義士,台灣方麵甚至連劫機的罪犯都加以禮遇。戰爭的雙方,互相強烈敵視,恨不能不共戴天,隻要內戰還在延續,這種行為就可以理解。 隻是,內戰畢竟屬於民族內部的廝殺,是不得已之舉,是兄弟鬩牆,即使打得如此激烈的國共內戰,雙方也都承認,這種內戰,絕非中華民族之福。我實在難以認同鳳凰衛視的評論員的觀點,評論林毅夫返鄉祭祖被拒事件,認為軍人的職責所在,必須忠誠。當年林毅夫投奔的對象,不是敵國,雙方同屬於一個中國,他沒有叛國的問題。換言之,在兩岸和解,國共開始第三次合作的今天,思想還停留在國共冷戰,乃至內戰遺留狀態,對待當年的“判逃”,實際上,還是一種內戰思維作怪。我們必須無奈地承認,民族內部的敵我之分,有時甚至敵意超過了敵國。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