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識

第十章 修行(1/2)

    一、佛教徒有何必修的功課

    現代人生活忙碌,佛教徒在生活中必修的功課,主要不離福慧雙修的範疇。佛陀被尊為“兩足尊”,即為福慧圓滿的象征。

    佛教徒的必修功課內容,依其工作、家庭的需求不同,可有適當調整。如:早上靜坐一炷香,用以省思觀照,革新自我。晚上五分鍾念佛,以佛號洗滌俗慮,契入佛心。日常默誦一卷《心經》,自然智慧增長,所行無礙。此外,誦念“佛光四句偈”,也是必修的功課之一。其內容如:“慈悲喜舍遍法界”,即為奉行四攝妙法;“惜福結緣利人天”,即為實踐廣大布施;“禪淨戒行平等忍”,即為悟入諸佛密行;“慚愧感恩大願心”,即為獲得無量聖財。

    二、修行的內容有哪些

    雖然各宗各派的修行有其差別,但主要仍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修行的內容也因各人的根機因緣而有所不同,但仍不離以福慧圓滿為標的。

    一般的禪坐、止觀、念佛、持戒、課誦、抄經、持咒、朝山等,當然是修行的內容,但推行慈善福利工作,參與社會教化活動,隻要是淑世利人的事業,也都屬於修行的內容。此外,大乘菩薩的助道資糧一六度,皆可作為現代人修行的眼目,如不慳吝而行的無相布施,護念有情生命的持戒,心甘情願的忍辱,遍學無厭的精進,淨穢一如的禪定,生佛平等的智慧。

    三、共修與自修的差別

    “自修”是自我潛藏,從縮小自己開始,來長養恭敬心,乞求佛法。“共修”則為大乘佛教所提倡,是團體集會的活動,靠大眾的力量彼此相互砥礪,福慧增上。

    例如佛陀說的每一部經,都必須有“眾成就”,有聲聞大弟子、菩薩僧眾及無量天人等眾的參與、發問,令大眾心開意解,悟入聖諦。又如諸佛淨土,皆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共修共成,而得不退轉。

    自修容易流於自我封閉,退失精進向上的力量,而共修容易發掘自我短處,以維護菩提的種苗。自修缺少境界的考驗,難免會貢高我慢,而共修則具足慚愧的美德,自然能成聖成賢。

    古雲:“寧在大廟睡覺,不在小廟辦道。”好逸怠惰是人性的本然,在大眾中共修,可以時時警惕自己,不易退失菩提。

    四、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有何差別

    在家學佛與出家學佛的差別如下:

    1.出家以出離心為本,割愛辭親,一心慕道,有了淡泊的出世性格,再入世作利益眾生的事業;在家以增上心為本,從家庭愛染中,漸漸培養出離心。

    2.出家修行重於福慧雙修,且依聞思修入三摩地;在家修行以修福為主,以慧為輔,依喜舍結緣培植福德。

    3.出家以寺廟僧團安居、共住清淨為主;在家則依家庭眷屬、五欲和樂為要。

    4.出家以弘法利生、自覺覺他為主;在家則以喜舍布施、護世護教為主。

    五、修行者需要過午不食嗎

    不一定需要。修行悟道與飲食無必然關係,因為飲食隻是健康上的營養來源,而修行主要是在於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的身心淨化工夫。佛法依中道而行,飲食以不貪求、不過飽為準,如蜂采蜜,不損花香。身體如芭蕉危脆,修行者應視飲食如藥石想,藉此療養色身,借假修真,成就佛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