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軍閥

中國近代炮兵(2/5)

    淮軍中的洋炮由於籌購不易,裝備要晚一些。在186年正月以前,僅在張遇春的春字營建立了一支二百人的炮隊,作為護衛李鴻章大營之用,186年正月曾奉李鴻章之命參加協攻福山。春字營炮隊為淮軍正式成立炮隊專門營伍之始,也是中國近代炮兵製度的發軔。此外還有一個學習炸炮的張春保營的良勇五十名,有炸炮兩門,曾被常勝軍借去協攻福山,事後收歸李鴻章大營。

    186年初,劉銘傳的銘字營購得三門十二磅的開花炮,聘請法兵教習。不久,開、鼎等各大枝營頭相繼購入洋炮裝備,並聘洋人為教習,以洋法操練。淮軍裝備的洋炮,亦稱炸炮、開花炮,又依其身管長短分長炸炮和短炸炮兩種。長炸炮身管長度一般約為口徑的16-5倍,其規格多以炮彈重量來區分,有十二磅、二十四磅、三十二磅等多種。十二磅以下的屬輕炮,多用於野戰,有效射程約一千米,最大射程三千五百米;二十四磅以上的為重炮,多用於攻城或裝備要塞。當時,淮軍所用之炮,大多為十二磅輕炮,隻有銘字營配有三十二磅炸炮三門。短炸炮又名“田雞炮”,即臼炮,炮口朝,又稱“衝炮”,炮身管短,口徑大,當時尚無調整角度和方向的裝置,發射時多固定於四十五度角,用加減裝藥來定射程之遠近。由於炮身短、重量輕,便於攜帶,故多用於野戰,由於彈道彎曲,對遮蔽物後的目標有較大的威脅,也可用於攻城,缺點是命中精度較差。這些前裝炮的炮彈分實心彈、榴彈、霰彈等多種,彈體為圓形,表麵光滑,大合膛。在當時,由於榴彈對目標的破壞力和殺傷力較大,故淮軍樂於使用。但在整個186年,淮軍各營頭的炮兵還比較弱,故在進攻中主要依賴常勝軍的炮火。到1864年,隨著淮軍地盤的擴大,已累計從外陸續購得大炸炮數十尊,6月又接收了常勝軍的炮隊三十餘尊,炮兵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並逐步淘汰劈山炮,更以法造銅炮。

    淮軍早期的幾支老資格的炮隊發展簡介如下:

    1、羅榮光的親兵洋炮隊營

    此即1864年5月常勝軍遣散後,遺留下的六百人整營炮隊。被李鴻章認為是淮軍中“員精而整”的炮隊,有炮位三十餘門,“皆中國所無者”,其中開花巨炮及六十四磅子的大炮就有一二十門。淮軍接收後,派副將銜遊擊羅榮光為管帶,留有外**官十一名幫同教習。李鴻章以這個營,配以得力槍隊,作為親兵二營,親自掌握。初時調紮於蘇州城外的滸關,1865年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時,將其調駐南京,後隨李在蘇、魯、豫等省剿撚。1868年回到南京,次年再隨李鴻章赴武昌,1870年轉防西安。不久津教案起,駐守津大沽海口,時已擴充到一千八百餘人。之後該炮隊長駐津大沽,羅榮光則先後升為大沽鎮副將、津鎮總兵、新疆喀什噶爾提督(仍留直效力)。1900年6月八國聯軍攻克大沽口時,炮隊敗散。

    、劉玉龍的炮隊營

    -

    原為程學啟的開字營炮隊營,始建於186年春夏之際(曾合並華字營的吳兆楣炮隊)。程學啟為淮軍初建時的第一勇將,開字營也是平吳時的第一大營頭。在進攻平望、嘉興前,購得三十二磅、六十八磅子的大洋炮三尊,為當時淮軍罕有攻城重炮。據李鴻章它是在淮軍中僅次於常勝軍遺留的炮隊。程學啟於1864年4月陣亡後,開字營為其部將王永勝、劉士奇共帶,炮隊營官為劉玉龍。1865年6月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時,把該營和常勝軍炮隊一同作為親兵,調駐南京下關。1876年,因李鴻章已北任直隸總督,不願再為駐南京的此營炮隊更換新式的克虜伯炮,便以節餉名義將其裁撤出淮軍,轉由兩江總督沈葆禎從江蘇餉項中撥款供應。因該營是江蘇和南京駐防的唯一炮兵營,沈葆禎隻得接收下來,並交由駐防江南的淮軍慶字營統領吳長慶節製,成為慶軍中由江蘇供餉的頭一營。1880年吳長慶率慶軍主力六營移駐山東登州後,劉玉龍的炮隊營與另三營仍留駐江蘇,先後歸曹德慶、班廣盛統領。

    、銘軍的開花炮隊營

    在淮軍中資格卻較老,186年春始建。有洋炮二十餘尊,大者四五千斤,者幹餘斤、數百斤不等,最大的為三十二磅子開花炮兩門。李鴻章對它的評價是“大炮少而炮多,可以攻營劫寨,而專攻一城,尚不敷用”,“不足致死命”。此營長期一直是銘軍統領的親兵,與一營得力的洋槍隊結合,組成槍炮隊連理二營。1871年劉銘傳從陝西離軍,就把這二營帶回保定。次年劉盛藻接統銘軍,又隨身將其帶去。

    4、鼎軍的炮隊營

    潘鼎新鼎字營的炮隊始建於186年春末,李鴻章的評價是“炮位器具,皆臣陸續購自外洋,為中土難得之物,堪為海疆鎮守”。但實際上隻是一個誇張的法,鼎軍炮營也是炮多、大炮少,實力實不及銘軍炮營,在1864年6月才有了兩尊三十二磅子的大炮。1869年初,鼎軍因索餉在山東韓莊嘩變,而於8月被遣撤,這營炮隊也隨同裁撤。

    5、親慶軍的炮隊

    劉秉璋的親慶軍在1864年夏駐防鬆、滬期間,接收部分常勝軍在鬆江存儲的炮位而建立,似乎力量有限,勉強湊足一營,但到了1866年4月,據隻有開花炮一個隊的實力。

    除了以上五支炮隊外,淮軍還有一些單獨的炮隊,或與洋槍混合的槍炮隊。

    一是張遇春春字營的炮隊,這是淮軍最早建立的炮隊,但其規模似乎一直維持在二百人的範圍內,也未在戰場上有什麽進一步的顯要活動。1864年5月張遇春死後,其春字各營先後撤並,惟留春字中營,或者就是因其有開花炮隊之故。其後此營隨李鴻章的六弟李昭慶北上剿撚。1868年春與李昭慶所帶各營一起裁撤。

    二是常勝軍裁撤時,應英上海領事巴夏禮要求,又留存洋槍隊千餘人在上海訓練。到1864年10月,李鴻章命潘鼎新將其整頓,分由餘在榜管帶五百餘人,袁九皋管帶三百餘人,其餘作為餘丁。這兩營各有原常勝軍所有的開花炮、洋火箭、洋槍等武器,實際是兩個洋槍炮隊,井非單純的炮隊。餘在榜營在1865年6月撥歸鼎軍節製,隨同北上剿撚,不久調出,後歸入盛軍麾下。

    其他如盛、鬆、勳等大枝營頭,以後大多建立了自己的炮隊。沒有專建炮隊的營頭,也常在步營中間添洋炮一、二哨,雖非定製,但多被效仿采用,營製上也突破五百人,常有七、八百人之多。

    剿撚以後,淮軍火炮裝備又有新的發展,在引入新式後膛鋼炮的基礎上,仿歐式的新式炮隊營也相應編立,此留待後文再述。

    四、洋務運動及練防各軍

    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清軍中使用的洋炮主要是依靠輸入。那時輸入的是前裝炮,稱為炸炮或開花炮。依其身管長短,分為長炸炮、短炸炮兩類。長炸炮就是加農炮。其大是按炮彈重量區分的,大的彈重百餘磅以至幾百磅,的彈重幾磅到十餘磅。我國從英、法等國輸入的有十二磅、二十四磅、三十二磅等種。十二磅以下一般用於野戰,這時期野戰炮的長度約為口徑的十六至十八倍,火炮重量為炮彈重量的一百一十至一百五十倍,裝藥量為炮彈重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附有炮架及彈藥前車。其性能:進行直射時,炮彈約在00碼距離上落地;如增大射角,射程可達000-4000碼,但距離這樣遠時,命中目標的可能性幾乎是沒有的;其有效射程不超過1400-1500碼,即使在這個距離上,六發或八發炮彈中,也隻可能有一發命中目標。二十四磅和三十二磅炮是用於攻城或裝備於要塞及軍艦上的重炮。一些為專門目的製造的,共長度為口徑的二十二至二十五倍的炮,射程大,命中精度較好。短炸炮就是臼炮(我國當時稱為田雞炮、硼炮或衝炮)。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初跳我國仿製的短炸炮有十八磅、四十八磅、一百零八磅等種。這種炮的炮身最短,一般約為口徑的六至十二倍。口徑較大,一般為1英寸、15英寸或更大一些。發射時固定於45度角,用加減裝藥來定射程的遠近,如十八磅炮用藥三兩多,射程達千餘米,初速為00-60米/秒,彈道彎曲。一般用於攻城或裝備在軍艦上,也可用於野戰。由於其炮身短,炮的重量較輕(十八磅炮重不過五十斤),因而運動靈便;由於其射角大,初速,炮彈所受空氣阻力不人,因而射程較遠;出於其彈道彎曲,對遮蔽物後的目標及有掩蓋工事具有較大助威力,這是它的優點,其缺點是命精度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