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軍閥

中國近代炮兵(1/5)

    (≈#09;

    滿清鹹豐四年(185年)曾國藩還編練了十營水師五千人。每營快蟹一、長龍十、舢板十,兵士水手四百二十五人。到鹹豐六年湖口之戰後,因大船損失不,遂改定營製:長龍船八艘,舢板船二十二艘,全營有戰船三十艘,兵士水手共五百人。水師裝備的大炮基本為洋莊,即外購或自製之西式洋炮。快蟹、長龍船各裝備有頭炮兩尊(重八百至一千斤不等)以及邊炮四尊、梢炮一尊(以上均重七百斤);舢板裝備有頭炮一尊(重七、八百斤)、梢炮一尊(重六、七百斤),另有轉珠腰炮兩尊(重四五十斤)。

    綜觀湘軍營製,可以發現:湘軍與綠營一樣,並無建立獨立的炮兵部隊建製,僅在營下附屬兩隊。此外,裝備仍以舊式的劈山炮為主,新式洋炮很少。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外購不易;二是與洋人接觸較少,尚不完全了解新式洋炮的威力;還有一點是與曾國藩的保守思想有關。曾國藩自始就不認為洋槍洋炮為“利器”,他在給曾老九的信函中曾這樣告誡道:“製勝之道,實在人而不在器。鮑春霆並無洋槍、洋藥,然屢當大敵。前年十月,去年六月,亦曾與忠酋接仗。未聞以無洋人軍火為憾。和在金陵時,洋人軍器最多,而無救於十年三月之敗。弟若專從此等處用心,則風氣所趨,恐部下將士,人人有務外取巧之習,無反己守拙之道,或流於和、張門徑而不自覺。不可不深思,不可不深省。”[搜索最新更新盡在.無憂築無彈窗網.]

    正因如此,湘軍的裝備長期得不到提升,對其作戰方式和效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例如在安慶、京諸次圍攻戰中,湘軍都是由“曾鐵桶”通過長期圍困,最後用挖地道爆破的方式奏效的。到了平定太平軍、撚軍以後,曾係湘軍大量裁撤,左係湘軍遠戍西北,湘軍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裝備上,再難望淮軍之項背。

    近代炮兵的含義,並不僅僅是看新式大炮的使用。鴉片戰爭後,各地陸續購入了少量新式軍械,如江南大營中就有數目不少的洋槍洋炮,但操練、使用仍是舊有方式,更無獨立的炮兵編製,僅起了點綴品的作用。所謂近代炮兵,更重要的還在於引入西式的操練、作戰方式和采用相應編製,有一個全方位的提高。從這點來講,湘軍之間仍未產生近代意義上的炮兵。中國近代炮兵的產生於淮軍之中,而它的產生除了受到在上海的英法軍隊的影響外,獨特的“常勝軍”--洋槍隊,也對它起了催化作用。

    常勝軍前身是1860年6月由美國人華爾在上海建立的洋槍隊。當時正值江南大營敗亡,太平軍忠王李秀成的大軍連克蘇、常,進抵上海城下。時清軍已潰不成軍,蘇鬆太道吳煦一麵向駐上海的英法軍隊求助,一麵與上海富商楊坊讚助美國人華爾(f

    ed

    ikn色nda

    d)建立了“洋槍隊”,駐營鬆江廣福林,配備西式武器,照西法組織訓練。開始隻招募了數百呂宋人為雇傭兵(清政府文函中稱為“黑鬼”),以歐美人為軍官(“白鬼”,多為逃兵、水手等)。7月15日,鬆江太平軍陸順德部主力進軍上海七寶,洋槍隊在清軍參將李恒嵩部配合下,乘虛襲占鬆江,首戰告捷。但緊接著在8月9日的青浦之戰中遭到李秀成的反擊,損失慘重,丟失大炮十餘門。不久以後,洋槍隊曾被英海軍提督何伯遣散,華爾也曾一度以危害及租界安定的名義被逮捕,旋無罪開釋。到1861年下半年,華爾在上海官紳和富商的資助下,重建了洋槍隊。這次改以招募華人為士兵,而以西人為軍官,華爾自為統領,美國人白齊文(hen

    豔d

    ed

    u

    gevine)、法爾思德(eda

    df

    ese

    )為副統領,初擬編練八百人。到186年初,洋槍隊發展至一千二百餘人。月5日,洋槍隊在馬山擊敗太平軍,14日由江蘇巡撫薛煥正式授予“常勝軍”的番號。之後,常勝軍與英法軍和清軍一起,憑借優勢的火力,先後在高橋、肖塘、泗涇、王家寺、周浦、南翔、嘉定諸戰中連連得手。雖在6月份一度在青浦被李秀成圍殲一部分,但總的力量仍呈發展態勢,達四千五百人。

    到196年秋時,常勝軍發展到了鼎盛期,總人數多達六千五百人,編為五個步兵團和一個狙擊兵團,分別裝備滑膛毛瑟槍和恩菲爾德來複槍。常勝軍的炮兵非常強大,也是頭一支主要由華人組成的近代炮兵部隊,編成四個攻城重炮中隊和兩個野戰炮中隊。配有二十四磅榴彈炮三門、十二磅過山炮十八門、三十二磅榴彈炮四門、八英寸口徑大炮兩門、臼炮十二門,火箭筒若幹具。此外,常勝軍還有一支龐大的內河艦隊,有輕便戰船三百餘艘(後期減至五十餘艘),每艘裝有六磅或九磅炮一門;裝甲汽輪三十二艘,各有三十二磅炮和十二磅炮一門。

    華爾於186年9月在慈溪陣亡後,經白齊文、奧倫先後統帶後,於186年月由英軍少校戈登繼任統領。戈登時期常勝軍編製稍作調整,因新任江蘇巡撫李鴻章的要求,人數下降到三千五百人左右。但炮兵變化不大,僅將中隊改稱連。炮兵連的人員編配,依裝備火炮的種類而定,一般在144-174人之間,通常包括正副連長各一名、上尉兩名、軍曹一名(以上為西人)、旗手軍曹一名、軍曹六名、伍長十二名、炮手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名(以上為華人)。所配火炮的形製與前無大變化,數量略有增加。

    常勝軍在蘇南諸戰役中協助淮軍,出力甚大。因英法軍的行動僅限於上海附近,故當淮軍打出上海後,全由常勝軍配合作戰。因當時淮軍初換洋槍,炮隊較少而不齊,每至攻堅,往往仰賴常勝軍甚多。常勝軍中的重炮,如三十二磅炮,在太倉、昆山及以後的蘇常等地的攻堅戰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常勝軍中的一些主力火輪,如“海生(hysn)”號、“飛而複來(fi

    efly)”號等,都是載有三十二磅和十二磅榴炮的攻城利器。正因為此,戈登以後益發跋扈難製,李少荃雖派有副將李恒嵩會辦常勝軍管帶,亦愈感棘手。待186年1月蘇州殺降發生,兩人幾乎勢同水火。雖幾個月後經過赫德調解,常勝軍再次參戰,但李、戈兩人之間的裂痕難以彌合。到了1864年5月,李鴻章終於奏請朝廷批準,花銀十萬兩將常勝軍給資遣散。但留下其精華--炮隊六百人與洋槍隊三百人,編入淮軍序列。

    除了常勝軍外,還有中法混合的“常捷軍”(即“花頭勇”)和中英混合的“常安軍”(“綠頭勇”),該兩軍的軍製與“常勝軍”相似,在浙江作戰。左宗堂經略浙江,麾下洋炮很少,攻堅多賴“常捷軍”的炮火。例如1864年月的杭州之戰,太平軍守軍在常捷軍的炮轟下棄城而走,結果途中大部被左軍殲滅,便是一例。

    中國近代意義上的炮兵出現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由淮軍開風氣之先。淮軍因衍生於湘軍,在初期由湘軍直接撥入的竟占六成。其初期的營製、裝備當然與湘軍相同,“其營製為曾文正手定,而李伯像遵守之”。唯抵滬以後,李少荃親見洋人利器精良,遂師夷之長技,幾年內淮軍盡棄舊式冷熱兵器,換裝洋槍洋炮,成為中國第一支全近代化裝備的軍隊。待平定太平軍、撚軍之後,淮軍成為全國主要支柱武力,盡管有各種複雜原因所致,但淮軍的裝備戰力無疑是一重要因素。

    淮軍的裝備現代化也是有一個過程的。自186年4-6月間,從水路出發的十三營和陸路出發的兩營先後抵滬。到滬不久,就有挑選少量弁勇操練洋槍的記載。如6月15日虹橋之戰中,程學啟的開字營以洋槍百人誘敵而獲勝,便是一例。之後令各營添練洋槍隊,先是韓正國的親兵兩營,後及於鬆、銘等營,到是年9月已有洋槍千杆。從9月底以後,李鴻章開始變更淮軍營製,先將各營中的鳥槍隊改編為洋槍隊。以後又逐次改編抬槍、刀矛隊為洋槍隊,同時每哨添設劈山炮兩隊。改製後的淮軍一營為:營官的親兵變為兩隊劈山炮和四隊洋槍隊,前後左右四哨每哨改為兩隊劈山炮和六隊洋槍隊,這樣全營有劈山炮十隊四十尊,洋槍二十八隊計三百二十八杆[,火力大大提高。改製後的淮軍采用劈山炮護洋槍隊的方式作戰,屢戰屢勝。到平吳以後的1865年,淮軍五萬餘人,已有洋槍三、四萬杆。剿撚以後原保留的舊式劈山炮和少許長矛也被淘汰,裝備達到了完全的現代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