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軍閥

中國近代炮兵(3/5)

    六十年代初清朝開始仿造新引進的前裝滑膛炮,以後在洋務運動中達到了**。1864年李鴻章一手建立的蘇州樣炮局就造出了二十四磅子的生鐵製田雞炮,月產量有6-7尊。以後的江南製造局在1867-1876年間共生產十二磅子、十六磅子、二十四磅子和生鐵和銅質滑膛前裝炮18門。1878年,江南製造局在英人麥根的督導下,仿製出英國阿姆斯特朗式四十磅子鋼膛熟鐵箍前裝線膛炮,即以鋼管為內管外加一熟鐵箍,以增加炮身強度。製造此炮時,采用了熱套工藝。該炮口徑4.7英寸,炮管長為口徑的41倍,有膛線,射程遠,最大射程7900碼,炮彈侵徹力和命中精度,均較滑膜飽有較大提高,是中國最早製造的鋼質火炮,到1884年共生產門。1880-1885年,該局又先後生產80磅子、10磅子仿英阿姆斯特朗式鋼膛熟鐵箍前裝線膛炮50門。

    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起,後裝炮開始輸入我國,主要有英國阿姆斯特朗式、德國克虜伯式和格魯森式幾種,包括陸路炮(野炮)、過山炮(山炮)、要塞炮和船台炮(艦炮)。188年,江南製造局生產仿英阿姆斯特朗式80磅子鋼膛熟鐵箍炮,口徑149.毫米,炮身重4.5噸,射程7500碼。1886年又生產180磅子鋼膛熟鐵箍炮,口徑0.17毫米,有短、中、長式三種,射程分別為7000碼、7700碼和8400碼,至1891年共生產56門。1884年,金陵機器局首先仿製成移動式的德國格魯森式口徑7毫米二磅彈後裝線膛架退炮。1888年,江南製造局生產口徑9英寸阿姆斯特朗式50磅子後裝線膛炮,配有液壓製退的彈性炮架。這種架退炮,有短、中、長三式,射程分別為700碼、8000碼、11000碼,炮身重分別為19噸、1噸和5噸,至1898年共生產19門,用於要塞重地。

    1890年,江南製造局又進一步仿製成功英阿姆斯特朗式1英寸800磅子後裝炮,炮身長5尺,來複線6條,彈重800磅,內裝栗色藥餅00磅,單孔黑藥餅00磅,炮身重50噸,最大射程10000碼,在1000碼以內,可擊穿19英寸厚鐵靶,到189年,共製造4門。此炮係中國近代生產最大最重的火炮。189年,江南製造局仿英阿姆斯持朗式造出中國最早的後裝線膛管退式船台快炮,口徑4.7英寸,又稱速射炮,最大射程為7000碼,至190年共生產56門。

    1895-1900年,湖北槍炮廠仿製出德克魯森式7毫米、47毫米、5毫米、57毫米架退式後裝炮90餘門。1897年起,江南製造局先後生產出磅子、磅子、6磅子、1磅子炮,口徑分別為7毫米、47毫米、57毫米、76毫米,皆為架退式,至1904年,共生產411門。根據江南製造局1900-190年的有關報表可以看出,該局平均年產100磅及40磅炮子的船台快炮(艦炮)各4-5尊,1磅炮及6磅炮各10-0尊,磅炮40-60尊。

    較新式的後裝管退炮的仿製則是在二十世紀初的事情了。1905年,江南製造總局仿製成功第一門克虜伯式14倍75毫米管退山炮,炮架為雙輪單腳式,炮閂為橫楔式,行列全長4600毫米(放列全長0毫米),行列全重405公斤(放列全重86公斤),用四馬馱載或一馬挽曳,高低射界-8至+15度,使用榴彈重5.公斤,初速80米/秒,射速10-0發/分,最大射程400米,有效射程4000米。這門火炮除複進彈簧購自美國外,其它部件全部是江南製造總局自製的。不久,其它較大的軍工廠局亦相繼具備了仿製管退炮的能力,但生產數量極少。如1907-1908年間,江南製造局製造的七生半管退過山快炮僅六尊。

    從以上洋務運動中清朝火炮生產情況來看,其重點在於要塞炮和船台炮方麵,而陸軍野戰用炮的生產稍嫌不足,主要依賴從國外購置,但仍難以滿足清軍的需求。因此,在清朝後期的練、防各軍中,李鴻章的淮軍及直隸練軍裝備較好,如七十年代初李鴻章添置了新式的德國克虜伯後膛4磅鋼炮114門,並仿德國炮營之製,成立了新式炮隊十九個營(每營170餘人,配鋼炮6門,略與西式炮兵連相仿。),用以裝備銘軍、盛軍和親軍。除淮軍係統和滿清的八旗禁軍(例如,八十年代神機營就裝備了克虜伯4磅陸路鋼炮8尊、金陵局造過山炮8尊)以外,其餘各軍在六十至八十年代裝備的新式洋炮較少。例如,中法戰爭中,入越作戰的滇軍有一百二十餘營,近五萬人,但裝備的新式克虜伯炮僅有十二尊;盛京地區編練的十數營的盛字練軍,僅有炮隊三哨;山東全省勇營數十營,僅有廣武軍的兩營炮隊,等等。不少練防勇營多無專門的炮隊營,而采取在統領下直屬的中營添置幾哨炮隊的做法。在清軍的火炮裝備中,舊製火炮仍占大多數,這在中法、中日戰爭中均帶來了顯著的不利影響。八、九十年代以後,清軍中的野戰火炮裝備略有改善。如東三省整編的練軍已有克虜伯炮六十尊左右。光緒十八年兩江總督劉坤一曾建議“所有湘軍各營及督撫親軍、新兵等營,應一律編立炮隊”,並規定:凡統領五營之軍由中營編成炮隊者,營內前後左右四哨,每哨配炮六尊,共二十四尊;凡統領四、五營分營操練之軍,每營配炮四尊。因此,當時兩江的合字五營、新湘五營兩軍以中營專練火炮,每軍裝備兩磅子後裝炮二十四尊;老湘五營、督標新兵五營兩軍以五營分營操練,每軍配炮二十尊;督標親軍以四營分營操練,配炮十六尊。

    晚清進行了一定的海防、邊防建設,要塞炮的購置和裝備相對要好一些。從七十年代起,北洋在京師門戶-大沽、北塘及其新城構築了多個炮台群,裝備大火炮三百餘尊,並以精銳的淮軍盛字營和海防練軍駐守。南洋在吳淞至南京段修築炮台60餘座,安放巨炮近百尊,以後又在鎮江、江陰等處修築炮台,安放新式後膛大炮。魯、浙、閩、粵等省也在海疆修築了一批新炮台。在內陸邊防方麵,西南各省以廣西邊防建設最好,計在中越邊境修築大炮台4座、中炮台48座、碉台8座,並購入大口徑克虜伯火炮與中洋炮分布於各炮台。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也在邊地修築了部分炮台,購入少量大口徑要塞炮。

    北洋海軍成立之後,李鴻章在海軍基地旅順、威海衛均修築了堅固要塞區。其中旅順共計有二十多處炮台群,火炮一百四十餘尊,其中不乏100mm口徑,甚至00mm以上的重炮。威海衛各炮台群裝備火炮也達一百七十餘尊。旅順、威海衛和大沽口形成北洋海防的三角形支撐點,也構成了拱衛京畿的重要門戶。可惜旅順、威海衛毀於甲午,大沽毀於庚子,令人扼腕。

    五、新建、自強、武衛諸軍炮兵

    甲午戰爭後,清廷認識到舊式軍隊的不可恃,開始了裁汰舊軍、編練西式新軍的活動。其中,北洋的新建陸軍和南洋的自強軍在組織編製、幹部配備、武器裝備、操法訓練等方麵開始模仿西洋,開了練新軍的先河。

    1894年底,督辦軍務處委派廣西按察使胡燏棻編練新軍,到次年已經募足步、馬、炮、工共十營四千七百五十人,號定武軍,駐津馬廠訓練。定武軍中的炮隊有正副兩營一千人,裝備火炮以克虜伯、格魯森炮為主。這年年底,改由浙江溫處道袁世凱接練,駐紮津南站訓練,並改稱“新建陸軍”。新建陸軍改革了營製,每營編製人數較定武軍有較大增加,共編有步、馬、炮、工共八營七千三百人,分左右兩翼。其中炮隊一營,列為左翼,編為左翼炮隊第三營,炮隊營的統帶官為段祺瑞,營分三隊:左翼重炮隊、右翼快炮隊和接應炮隊,每隊又分三哨。左翼重炮隊領官商德全,裝備克虜伯七生半(即75口徑)過山輕炮十八尊;右翼快炮隊領官田中玉,裝備格魯森五生七過山快炮二十四尊;接應炮隊領官張懷芝,裝備格魯森五生七陸路快炮十八尊。全營官弁兵夫總數高達1651人,配馬474匹,炮六十尊。從編製與炮位數上看,相當於西製一個炮兵團,隊相當於西製炮兵營。新建陸軍的火炮裝備主要是甲午戰爭時委托德員漢納根設法購入儲存於北洋,建軍後由袁世凱電稟督辦軍務處撥與。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