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當代旅遊及旅遊文學研究論

現當代旅遊文學文化論(4)(1/5)

    現當代旅遊文學文化論(4)

    (三)現當代旅遊文學與道教

    道教源於古代巫術,在古代,人們由於不能認識和駕馭自然力量,幻想冥冥中有神靈主宰世界,以祈禱、祭獻或巫術影響神的行動,形成最終的宗教意識。道教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原生宗教,遵奉先秦時代的哲學家老子為創始人。奉老子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但道教的思想與老子的思想並不完全一致。

    作為有組織的宗教實體,道教由張陵於東漢順帝時在四川鶴鳴山創立的。道教創始之初,入道者須繳納五鬥米,因此又被稱為“五鬥米道”。在中國傳統文化結構中,道教與佛教一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道家思想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影響表現在很多方麵,如虛懷若穀、寬容謙遜的思想,恬淡素樸、助人為樂、反對爭名奪利的思想,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思想等都源於道教。道教與佛教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係,許多方麵還互相借鑒,互通有無。

    1、現當代旅遊文學作品中的道教名山與宮觀

    道士與僧侶一樣喜歡選擇風景秀美的名山作為修道養生的場所,在江西廬山簡寂觀中有一副楹聯寫道:“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該留一二奇峰,棲吾道友”。道教名山與宮觀是道教旅遊的主要對象。道教以\"崇尚自然,返璞歸真\"為主旨,名山是他們采藥煉丹、得道成仙的理想場所。道教追求的仙境與佛教不同的地方在於,道教的仙境不是指遙不可及的天國,也包括著人間風景秀美的地方。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是他們認為神仙或者真人居住的美妙天堂。這些地方不少都是今天的旅遊勝地。比如一些名山大川都在道教的洞天福地中占有一席之地:山東的泰山被稱作“蓬玄洞天”、湖南的衡山被稱作“朱陵洞天”、陝西華山是“總仙洞天”、河南嵩山是“司馬洞天”、四川峨眉山是“虛陵洞天”、江西廬山是“洞靈真天”等等。七十二福地大多位於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區,北方地區僅有陝西高溪的藍水山、玉峰山被列入其中。

    道教也有自己的四大名山,即:江西的龍虎山、湖北的武當山、安徽的齊雲山、四川的青城山。

    龍虎山為中國道教發祥地,道教正一派“祖庭”。是道教第三十二福地。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譽為道教第一仙境。龍虎山的自然特點非常明顯,屬於典型的丹霞地貌,左右兩座山峰一似虯龍,蜿蜒曲折,一似白虎,昂首挺立,龍虎山的名字即源於此。現在龍虎山已經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在這裏人們可以領略到獨具一格的碧水丹山自然風景,還可以造訪,我國規模最大、曆史最悠久的古老道觀之一 ——大上清宮,品味源遠流傳的道教文化,還有現今所知曆史最悠久、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崖墓群。

    武當山的道教信奉“玄天真武大帝”。傳說,玄武是太上老君的護衛神,在太上老君的

    傳授下,在武當山(原名太和山)修煉並最終得道成仙,受玉皇大帝的冊封。據說“武當”二字即“非真武不足以當之”之意。武當山既有泰山之雄、華山之險,又有黃山之奇秀、雁蕩之幽雅。山勢奇特,雄渾壯闊。有72峰、36岩、24澗、3潭、9泉、構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的秀麗畫境。是我國首批風景名勝區之一。武當山現存36處宮觀,大多是明代所建,是中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道教古建築群。因其規模宏大,建築考究、文物豐富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明代張三豐創建的武當派拳術聞名天下。

    齊雲山因“一石插天,直入  雲端,與碧雲齊”而得名,又稱白嶽,與黃山比肩而立,

    是徽州文化的傑出代表。乾隆皇帝曾稱之為“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齊雲山之所以成為道教名山,還因為山下的河流與小村渾不在意地分出了“陰陽”,點出了“魚眼”,這幅形神兼備的天然太極圖被張三豐看破玄機,因而名揚天下。

    青城山是“天師”張陵(張道陵)結茅傳道的地方(鶴鳴山即今青城山的一個支脈)。張陵在青城山得道後,道教日漸興盛,他後來被信徒尊稱為張天師。以後張氏後人世襲“天師”稱號,他們雖移居江西的龍虎山,但曆代天師都要到青城山來朝拜祖庭。 因此,青城山是道教的發源地之一。青城山深幽涵碧,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譽。

    以道教聞名的名山往往傳說有神仙在上麵居住,祭祀神靈的宮觀與周圍秀麗的風景和諧統一,宮觀的建築也盡量給人們創造一種神仙境界,因而給人留下了與佛教名山完全不同的遊覽感受。這一點旅遊文學家早已經注意到並進行比較了:

    “佛道均喜山林氣。道士擇山,更偏於危峭。隴東的崆峒山、贛北的三清山在我看,較五台、普陀崢嶸,雖則未及九華、峨眉秀潤如花。武當山也是這樣。我在山下的老營抬眼一望,聳壑昂霄,淩虛之氣在佛山之上……遊金頂諸殿。絕崖聳樓觀,‘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古代的工匠真是充滿浪漫的奇想。人在飄緲間,望楚天,不仙而自仙。魏晉道人喜誦仙遊詩,歌步虛詞,得白雲翠微之氣也。有一位年輕道士在窗前吹笛,奏《仙家樂》……耳畔清揚樂和之聲,我走過高供真武的金殿與繞山之強,仙步颻颺,好像在雲霧裏飄。”

    -—《武當春行》馬力

    “登山將五十步,過一亭為步雲亭,,亭後,矗立著一塊五六丈高的大石碑,上刻‘齊雲仙境’的四個大字,工整勻巧,不識是何人的手筆。山路兩旁,桃花雜樹很多,中途的一簇古鬆尤奇而可愛;寂靜的正午太陽光下,一步一步的上去,過古鬆、望仙等亭,人為花氣所醉,渾渾然似在做夢;隻有微風所惹起的鬆濤,和采花的蜂蝶的鳴聲,時要把午夢驚醒,此外則山靜如太古,不識今是何世,也不曉得自己的身子,究竟到了什麽地方。”

    ——《遊白嶽齊雲之記》鬱達夫

    “以道家的眼看,通天是升仙的極境。這可以從魏晉仙公葛玄的遊仙詩中去品味,所謂‘飛駕禦九龍,飄飄乘紫煙’,出入天地人三屆,汗漫期於九垓之外。這終歸是在幻想世界裏打轉,所得也未必佳,至多超出常人一步,飲食於山林,繼之以嘯歌,精神飄遊而身仍在世間,有遺憾,姑且也可以安心。在道教中人那裏,深山之上的宮觀,有朝市所不能獲得的東西。依此理,我越朝天門,過遇真宮,站在四百級之數的上天梯前,抬眼望它連雲直上的氣勢,真仿佛是通往仙境的路。”

    ——《雲間崆峒》   馬力

    道教對羽化成仙境界的追求,不僅體現在隱逸山林的生活環境上,還體現在宮觀的建築形式上。道教的宮觀,與古典園林一樣,也是我國古代傳統建築遺留下來的精品,曆史十分悠久。宮觀是展示道教風貌、教義內容、文化精神的窗口,張顯著道教文化的理念。通過其中的建築、造像、碑石、繪畫、蒼山翠柏等曆史文化積存的實物以及道長、道士的生活、修持等活動向社會展示其獨特魅力。道教宮觀的建築多是依照陰陽五行、天人對應的傳統理念而建造的,為中國傳統式的院落式布局,由一個個大小不同的四合院串連而成。在建築規製中,一般是中路建照壁、山門、幡杆、鍾、鼓樓、靈宮殿、四禦殿、三清殿以及各自的祖師殿;邊側有配殿、執事寮、客堂、齋堂等。在布局上按照八卦的方位乾南坤北,天南地北,以子午線為中軸,兩邊對稱分布。北京的白雲觀就是以這樣的規製建造的,布局非常規範。宮觀的外牆顏色多為紅色,紅色是火的象征,也是吉祥的象征。宮觀的屋頂大多建造成反翹的曲線型,這也是我國傳統建築的一個鮮明的特征,反翹曲線大屋頂呈現出飛動輕快直指上蒼的動勢,體現了道教飛升成仙的追求。也給人以舒展輕快的審美感受。

    道教認為神仙世界有品位尊卑、職權高下之別。天界存在的嚴格的等級製度,是人間尊卑、高下等級嚴明的社會秩序的根源。道教神仙信仰的這種等級思想,在道教建築上表現的十分明顯,宮觀的規格完全與所供奉神仙的地位相一致。所供神仙的尊卑決定著宮觀神殿的規格、大小與裝飾。玉皇大帝是道教中執掌一切的最高天神,稱之為 “昊天金闕至尊玉皇上帝”,類似於天上的君主,因而供奉玉皇的殿堂,一般都與人間帝王宮殿建築相仿。五嶽之神,也都被封為帝君,供奉五嶽大帝的大廟也都規模宏偉,正殿均為黃琉璃瓦頂,與皇宮的建築規製基本相似。

    2、現當代旅遊文學作品中的道教神靈

    道教的神靈觀念在社會生活中廣泛存在,婚嫁要選吉日;蓋房要看風水;相信天上有玉皇,地下有閻羅,海裏有龍王。百姓家中常設神壇、貼門神,祭灶君。總之道教所遵奉的神靈是原始拜物教的人格化、神化。

    在道教教義中,道教與佛教一樣,有著係統而龐大的神仙體係。包括神人、仙人、真人、至人、德人、聖人等。道教的最高尊神是“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也稱玉清大帝)、上清靈寶天尊(也稱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等)、太清道德天尊(也稱太上老君)。三清為道家哲學“三一”學說的象征。三清之外還有四禦,四禦是輔佐“三清”的四位尊神,又稱“四輔”。民間最為熟知的神仙玉皇大帝是四禦之首,執掌天道。玉皇被認為是眾神之王,在道教神階中地位極高,神權最大。總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間),十方(四方、四維、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獄、畜生、餓鬼)的一切陰陽禍福。

    《道法會元》稱“三清”、“四禦”為“七寶”,認為三清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四禦是天地萬神的統治者。

    在道教的神仙體係中,有先天之神和後天之神的區別。三清、四禦都是先天之神,後天之神是按照“有功於民則祀之”的原則建立起來的。比如各民族的祖先聖賢、三皇五帝以及秦始皇、魏武王、周文公、齊桓公等曆史上的聖賢、媽祖、關聖帝君(關羽)嶽飛等受百姓尊敬的人物都成為道教中的神仙,這體現了道教注重教化功能,把“生”與“善”作為最完美人格追求目標的特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