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七三八章 懂行的和不懂行的(1/2)

    傳世哥窯采取墊餅墊燒和支燒工藝,這點官汝窯和官窯也相同,都明白無誤地傳達了它的時代工藝特征。

    采取墊餅墊燒工藝時,在燒造前對足部有實施塗抹化妝土處理。

    采取支燒工藝前,器物施滿釉,燒造後對支釘的處理比汝官窯講究,支釘斷口大多呈黑色,非常細平整,有些支釘斷口並低於釉麵,顯然這是總結汝官窯不足之處作出的修正,充分明在很短暫的時間裏傳世哥窯創燒於汝官窯後的巔峰之作。

    宋末元初,由於戰事不斷,官府對官家窯場疏於管理,一時之間,出現官搭民燒和民間窯場爭相燒造哥窯現象。

    器型也相對粗糙,釉麵也較澀滯,支燒工藝除較粗糙的圓支釘外,也出現了豆瓣狀支釘,支釘斷麵處理也較隨意。

    而且,有些器物內裏底部甚至也出現圓支釘或豆瓣狀支釘,完全顛覆了傳世哥窯的靈逸特點。

    傳世哥窯的產品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作品風格和時代特征典型的“金絲鐵線”,釉色多為米黃色,傳世也較少,異常珍貴。

    有些金絲鐵線已開至足部釉內深層甚至胎骨中,但往往被墊燒的化妝土覆蓋不易被察覺,這是一次成功燒造的最好範例,從而否定了金絲或鐵線是人為後補的法。

    另一種是較複雜的單一色細開片的作品,有“魚子紋”“百圾碎”等特征,這些紋片的產生有賴於窯工對窯器焙燒的澎漲技術掌握的嫻熟程度極高,對瓷器的開片工藝已達到隨心所欲、日臻完美的境界。

    由於傳世哥窯器上的裂紋產生的度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形成了寬窄不同、深淺不一、縱橫交錯,變化萬千的金絲鐵線。

    似結有兩張網,卻各乘其勢,綿延不斷,在逶迤相連的裂紋熟垢中,有千年的微生物生化遺留的黑、黃、紅點色帶,過渡自然,聲波清洗都無法滌除。

    在微觀下,由於晶應力作用所展示的張力光異常自然精美,不容置疑這是曆史璀璨的結晶。

    傳世哥窯中有少部分底部刻有“官”“蔡”“禦用”“奉華”的底款,這點和官汝窯一樣,傳遞了同一時代“官”家文化的信息外,也暗隱了傳世哥窯誕生於北宋後期的可能。

    宋代受道家學的影響較深刻,傳世哥窯因火旺陽盛不宜墓葬。

    元、明朝時期,有少數達官顯貴受宋代文化的熏陶,將哥窯作墓葬厚重之器外,保留下來的大多為傳世之器,存世非常稀少,故為世人所珍,成為重要的收藏對象。

    因此,後人多有仿製,有的仿得神形不似,有的仿得形似而無哥韻。

    元仿哥窯大都是形體笨拙厚重,製坯不精、釉色澀滯,元風明顯。

    明仿哥窯始於永樂時期,大都是景德鎮產品,胎為白色,釉泡大晶瑩稀疏,器表釉亮,底抹醬釉,迥然沒有傳世哥窯的哥韻。

    傳世哥窯的點點滴滴都是極高藝術的體現,由於傳世珍品的稀缺和認知的局限性。

    有相當部分的老“專家”造成官、哥不分的現象,要改變這種認知,還有待於文博界和收藏愛好者末來的不懈努力,讓國粹藝術煥燦爛光芒,得到良好傳承。

    通過仔細鑒定,張元進一步確認了這個賣家手裏頭的東西應該是一件絕對上檔次的傳世哥窯。

    他心裏頭的估價在兩千萬左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