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二七三七章 傳世哥窯(二)(1/2)

    有“紫口鐵足”特征的哥窯都是南宋哥窯或元代哥釉,而北宋哥窯由於缺乏形成“紫口鐵足”的胎土原料,大都采取墊餅墊燒工藝,底足大多以黑褐色化妝土的形態出現,雖然足緣也有刮釉,但是並不體現“紫口鐵足”特征。

    因此,鑒定哥窯時,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些器物無紫口鐵足。有些器物有紫口無鐵足。

    有些器物有鐵足無紫口。有些器物存在紫口鐵足現象。

    傳世哥窯有北宋哥窯和南宋哥窯之分,北宋哥窯更能體現皇家用瓷的風範和意義。

    傳世哥窯有瓷胎和砂胎兩種,砂胎的構成表現為沉積砂質土和風化石及坩土胎料,含鋁元素較高含鐵元素較低,胎土細膩,燒造時窯溫並不太高,胎質不能被完全瓷化,因此胎骨就顯得不那麽堅密。

    但是,由於是良好吸附性的胎土材料,所以,北宋哥窯胎釉的結合非常致密。

    手感若輕,有些器物的胎由於腐殖物經高溫焚燒後會出現的細微洞隙。

    南宋除灰白胎的哥窯胎骨稍感疏鬆外,其餘大多胎骨顯得較為堅密,器物手感稍沉重。

    胎土顆粒稍粗欠細膩,這是搗土淘煉胎料過程中重金屬含量較高難於擊壓粉碎或淘洗篩濾欠精細的原因。

    關於“凸”邊,這點非常要值得重視。

    北宋哥窯器物的瓶、盤、洗等器的外口沿韌邊或足的韌邊多有似“人”或“入”字尖細凸起的特征,有些器物做得非常纖細,北宋風格凸顯。

    南宋哥窯這方麵做得較渾圓,胎壁也稍厚,器型製作的拿、盤、捏、削較傳世哥窯器稍欠精細外,哥韻也稍有妥協。

    了解這一點就必須理解瘦金體的影響在北宋哥窯瓷器上也不可避免地被應用,這一點在官汝窯器中也表現突出。

    並且兩者在造型上的呼應有異曲同工之妙,口沿部份的處理相同性很強,具有很強的時代特征和審美趨勢,可以是傳世哥窯對北宋官汝窯風格的繼承或依附。

    “攢沫聚珠”是一種什麽自然現象?

    早上走在鄉間的田埂徑或在山腳下的草叢中,你偶爾會現草叢裏會出現動物吐出的一團晶瑩剔透串聯疊壓的唾液。

    如果這個現象是“攢沫聚珠”具體而又合理的解釋,那麽,什麽瓷器具有如此特征的表現呢?

    文博界和收藏界都會高調的告訴大家是“傳世哥窯”。

    哥窯的釉色比較豐富,黃釉就有米黃釉、玉米黃釉、淺黃釉、杏黃釉等。

    明代陶瓷名著《宣德鼎彝譜》:“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因此,粉青釉中有濃淡之分。

    深粉青釉由於胎和釉含鐵元素較高,經過一定的高溫燒造後,在強還原氣氛的作用下,產生較大的還原比值,粉青釉色呈色較深,此類哥窯常認為是“官哥不分”的器物。

    而淡粉青由於胎和釉含鋁較高,在高溫燒造後,在較弱的還原氣氛作用下,還原比值也較,釉麵更多的呈現淺粉青釉色。

    另外還有灰青等,無論釉料的色澤如何,傳世哥窯大都是以亞酥光呈現,這是胎與火、火與釉的交輝下,造就了傳世哥窯有別於汝、官窯特點的獨特的哥片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