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秦

第四百四十章再見張良(1/2)

    初冬的太白山,剛剛被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覆蓋。

    秦嶺,這一條橫亙在關中平原南端的山脈,不僅造就了關中與漢中截然不同的氣候,更造就了諸多人跡罕至的深山幽穀。

    在太白山的險峰隘處,就是祭天之所。從山腳的棧道仰望上去,在一片白茫茫之中,點綴著幾許黃綠色,如果再走近一些辯認,就能清楚的看到,綠色的那一抹,是不知多少年生長在深山中的喬木的枝葉,而黃色的那一片,則是房舍屋麵的反射。

    地處深山。

    竟有一大片房舍存在,而要蓋起這樣一大片房子,動用的人力財力不可想象,當然,如果以傾國之力來修造的話,這又是另外的一回事。

    新秦的複興,讓關中的老秦人歡欣喜悅,出於對這個時代科學技術的無知,他們不僅僅把這一份功績歸功於李原等出生入死的戰將,還把這一切的複興歸功於是天上的神靈在保佑著秦國。

    正是在這樣的一種信仰下,百姓們自發的捐獻財帛,提供吃食,開始了修造信仰祭天之所的浩大工程。

    李原一行拾階上山,在祭天的祠殿內,效始皇登泰山而祭祖先的方式,感恩上蒼賜予秦國子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感謝所有的國民為了國家的複興、為了民族的強大而付出的辛苦,尤其是感謝在邊關鎮守的秦軍將士風餐露宿,守衛國家安寧的艱苦。

    作為一國的帝王,李原責無旁貸,而隨同他一並祭祀的,除了重要官員外,還有他的二個子女,大兒李燁已經十二歲,容貌承繼了贏玉漱多半的他,隱隱的有幾分始皇帝、扶蘇太子年輕時的神駿。

    對於這位姓格文弱多於剛毅的皇子,秦國上下爭議頗多,武將多半認為,李燁這樣的姓格並不適合為秦國這樣一個龐大帝國的皇帝,在他的治下,秦國不要說開拓疆土,就是守住現有的地方也是不易。

    不過,文官倒是對李燁頗為讚許,他們認為,在大亂之後,有這樣一個年輕又能夠傾聽意見的少年帝王,是他們文官之幸。

    李原以武建國,這些年來,對武將的器重,也遠遠的超過了文官多多,在這方麵,就連丞相陳平也不能與那些和李原並肩作戰、出生入死的戰將相提並論。在這種長期的壓迫下,文官們迫切的需要一個新的代言人,來為他們說話爭取利益,而李燁無疑是最為合適也是唯一的一個目標。

    對於陳平、李政等人的這一份心思,李原還是留了心的,李燁要想成長為帝王,從這個時代的情理上來講,也是當然之舉,畢竟,在皇族之中,真正有贏姓血脈的也唯有他一個了,如果他真的有治理這個國家的能力,李原倒是不介意將權力逐步的移交給他。

    治理一個龐大的國家。

    這是許多帝王的夢想,但卻不是李原心底裏奢望的。

    從本質上來講,李原的個人奢求並不高,在見識了二十一世紀發達的科技水平和生產力水平之後,對於公元前這個時代的那些舒適的個人生活享受,李原基本上已經能夠免疫了,對於皇帝這個位子,他也一向看得很淡。

    在治國十年之後,在內心深處,還能夠讓李原有興奮與渴望的,就隻剩下了揮師西征,去征服西方那些從未到達過的地方。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