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作物栽培耕種(精裝)

古代栽培 7.(1/2)

    古代栽培 7.

    棉花的傳入與推廣

    棉花是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棉花的原產地在印度河流域,從那裏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我國棉花栽培曆史悠久,約始於公元前800年,我國是世界上種植棉花較早的國家之一。

    棉花傳入我國之後,在不同的時代發展狀況也是不同的,從開始進入我國到各區域的種植有一個曆史的過程。棉花的種植在我國的農業史和經濟史上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棉花原產於印度的印度河河穀。我國是世界上種植棉花較早的國家之一。據戰國時成書的《尚書》記載,我國戰國時期就有植棉和紡棉的。

    《尚書·禹貢》中有“島夷卉服,厥篚織貝”之載,古今不少學者認為“卉服”就是指的棉布所製之衣,故作為沿海地區向不出產棉花的中原的貢品。

    棉花傳入我國,大約有3條不同的途徑。一是印度的亞洲棉,經東南亞傳入我國海南島和兩廣地區。二是由印度經緬甸傳入雲南。這兩條路徑的時間大約在秦漢時期。三是非洲棉經西亞傳入新疆、河西走廊一帶,時間大約在南北朝時期。

    棉花通過以上3條道路傳入我國之後,長期停留在邊疆地區,未能廣泛傳入中原。851年,著名的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在其《蘇萊曼東遊記》中,記述在今天北京地區所見到的棉花還是在花園之中作為“花”來觀賞的。唐宋的文學作品中,“白疊布”、“木棉裘”都還是

    珍貴之物。北宋末年棉布主要還是在嶺南地區生產的。棉花傳入我國後,它的名字曾經有很多變化。宋元以前的文獻記載中,都是“古貝”、“吉貝”、“古終”、“白疊子”等字眼。

    我國本來是沒有“棉”字,但有“綿”字,而“綿”是指絲綿,傳統意義上僅指天然蠶絲綿。我國的絲織業在古代是很發達的,由綿變為棉,可能在唐宋之間。

    南宋中期以前,文字中已有“木”字旁的“棉”字了。而在北宋初,則應仍作“木棉”。明代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對於木棉的釋名,也是“古貝”,書中記載:

    木棉有兩種,似木者名古貝,似草者名古終,或作吉貝者,乃古貝之訛也。

    可能是跟宋代的一些書籍記載有關。

    事實上,棉花現在的名字是從宋末開始使用的,宋以前用的是它的古名字,到元朝是一個過渡,像元代的書中有的是“綿”,有的是“棉”,到了明朝的時候一般都用“棉”字,清代普及使用。

    我國種棉初期及其地域,在入宋以後,閩南各地種棉的比較多。種棉業普及發展時期是從元開始的。元初提倡農業,詔修《農桑輯要》,當時參與修纂之事者,如苗好謙、暢師文、孟祺等,都主張推廣種棉,他們大談種棉的好處。

    元代初年,元世祖忽必烈詔置浙東、江東、江西、湖廣、福建木棉提舉司,可以看出當時對棉花種植的重視,自此棉之種植漸廣。

    元政府大規模向人民征收棉布實物,每年多達10萬匹,後來又把棉布作為夏稅之首,可見棉布已成為主要的紡織衣料。

    元代王楨的《農書》注重推廣種棉花,詳細記錄了種棉的具體方法,也使得棉花在我國的種植進一步擴大,棉織品也進一步發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