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作物栽培耕種(精裝)

古代栽培 6.(2/2)

    這些記載未必能代表實際的先後次序,因為常有漏載、晚載。根據有記載的來說,福建、廣東、江蘇、浙江四省在明代已有栽培,其他關內各省、除山西、甘肅兩省外,都在清初的100餘年間,也就是1768年以前,先後引種甘薯。

    大體說來,台灣、廣西、江西可能引種稍早;安徽、湖南緊接在江西、廣西之後;雲南、四川、貴州、湖北也不晚,山東、河南、河北、陝西或者稍晚,但相差不會太久。

    甘薯傳入後發展很快,明代末年福建成為最著名的甘薯產區,在泉州每斤不值一文錢,無論貧富都能吃到。在清初的百餘年間,甘薯先後在不少地區發展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有“甘薯半年糧”的說法。

    甘薯是單位麵積產量特別高的糧食作物,畝產幾千斤很普通。而 且它的適應性很強,能耐旱、耐瘠、耐風雨,病蟲害也較少,收成比較有把握,適宜於山地、坡地和新墾地栽培,不和稻麥爭地。這一些優點,強烈地吸引著人們去發展它的栽培。

    這種發展不是輕易得來的。不少傳說中曾談到某些外國不準薯種出國,我們先人則想方設法引入國內。這些傳說雖然不一定可靠,但是古代交通不便,從外國引種確實有一定困難的。若不是熱愛祖國,關心生產和善於接受新事物,是不會千方百計地把薯種傳入國內的。傳入後並不自私,有的還盡力宣傳推廣。

    由於很多人的辛勤勞動,甘薯在我國種植的範圍很廣泛,南起海南省,北到黑龍江,西至四川西部山區和雲貴高原,均有分布。

    根據甘薯種植區的氣候條件、栽培製度、地形和土壤等條件,一般將全國的甘薯栽培劃分為5個栽培區域:北方春薯區、黃淮流域春夏薯區、長江流域夏薯區、南方夏秋薯區和南方秋冬薯區。

    全國各薯區的種植製度不盡相同:北方春薯區一年一熟,常與玉米、大豆、馬鈴薯等輪作。黃淮流域春夏薯區的春薯在冬閑地春栽,夏薯在麥類、豌豆、油菜等冬季作物收獲後插栽,以二年三熟為主。

    長江流域夏薯區甘薯大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夏薯在麥類、豆類收獲後栽插,以一年二熟最為普遍。南方夏秋薯區和南方秋冬薯區,甘薯與水稻的輪作製中,早稻、秋薯一年二熟占一定比重。

    北回歸線以南地區,四季皆可種甘薯,秋、冬薯比重大。旱地以大豆、花生與秋薯輪作;水田以冬薯、早稻、晚稻或冬薯、晚秧田、晚稻兩種複種方式較為普遍。

    甘薯在國內各地區之間的傳播、馴化的過程中,人們摸索出一套適宜於所在地區的栽培技術,並先後在各地培育出許多品種。與此同時,聰明的古人還發明了甘薯的無性繁殖技術,解決了甘薯藏種越冬 的問題。

    甘薯越冬技術是古人經過長期實踐總結出來的。由於甘薯塊根包含很多水分,容易腐爛,各地就創造出各種保藏的方法。如曬幹成甘薯

    片、甘薯絲或粒子,曬幹磨粉或去渣製成淨粉,以及井窖貯藏鮮薯等。

    人們還發現甘薯有許多的用途,既可用來釀酒、熬糖,又可以做成粉絲等各種食品。所有這些,突出地表現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無窮智慧。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