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畜牧漁業並舉(精裝)

古代漁業 4.(2/3)

    倒刺鉤大大降低了脫鉤率,對於當時隻求將魚釣上來食用說,是生產上的一大進步。這也為後世製作各種型號的魚鉤奠定了基礎。

    在有些墓葬中,還發現一些石鉤和玉鉤。雖然曆經幾千年,仍舊可看出其精心磨製的痕跡。這些鉤都較魚鉤大而重,鉤尖也鈍。原來 這些鉤是沒有使用的痕跡。

    有些人的墓葬中以金屬殉葬為主,也夾雜些這種石鉤和玉鉤,也是從未使用過的。有的酷愛釣魚,逐步使釣魚從純生產型上升到娛樂型,釣魚取樂。

    製造這種石鉤、玉鉤就是為了欣賞,表示自己的愛好和身份。有些銅製鉤和鐵製鉤也做得十分精巧,也從未釣過魚,其作用也是欣賞娛樂。

    骨魚鉤的出現,是釣魚曆史上的偉大創舉,而金屬魚鉤的問世,表明我國古代釣魚活動已經由手工磨製進入由金屬冶煉的新時代,這不僅是釣魚事業的一大進步,更說明這個活動已大步跨入文明時代。而最典型的就是,青銅的使用在釣魚活動中體現出來。是誰最早製作銅鉤已無史可考,但河南偃師二裏頭出土的銅魚鉤已有3500年。

    古代的魚竿產生於何時、何地,已無跡可考。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發明魚鉤後,僅用藤蔓、棕櫚、腸衣等作線釣魚。

    竿的材料不外乎樹枝、蘆葦、竹、荊條之類,總之可以延長手臂使鉤拋遠施釣的長而輕的植物,似乎都用過了。竹竿又輕又堅韌,古代似乎每地均有所用,而且一直流傳下來。

    魚竿正式在史籍上出現,是2500年前的《詩經》。其《衛風·竹竿》詩中有一句的意思是說:我用又細又長的竹竿啊,在淇水邊釣魚。這是魚竿的最早記載。

    另外,從繪畫上看,五代時的《雪漁圖》、宋代的《寒江獨釣圖》、明代的《秋江漁隱圖》、版畫《子陵釣圖》、清代的《江山垂釣圖》,以及清代的彩色年畫《漁歸》和版畫《蜀江得鯉》等,都描繪有獨根細竹竿做的釣竿。

    用其他植物枝幹做釣竿的也不少。《列子·湯問》篇說,有個人以繭絲為綸,芒針為鉤,荊條為竿,糧食為餌,到大河邊去釣魚。

    這裏說的荊條,是無刺的灌木,種類很多,多叢生原野,光滑柔軟,堅韌不易斷,可以作釣竿,也可做抽打人的鞭子。古有“負荊請罪”之說,也有用荊條來做筐的,用途很廣。

    用多種隨手可得的植物枝幹作釣竿,是為了釣到魚而發明的臨時工具。待到釣魚上升到娛樂階段,釣魚為了享樂,不免要在竿子上做些文章,使其既美觀又適用。比如在竹釣竿繪上或刻上美麗的花紋圖 飾,使竿具有觀賞價值。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