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畜牧漁業並舉(精裝)

古代漁業 1.(3/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宋代還開始飼養與培育我國特有的觀賞魚金魚。隨養魚業的發展,這時開始進行魚病防治。

    元代的養魚業因戰爭受到很大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元代大司農司下令“近水之家,鑿池養魚”。農學家王禎的《農書》刊行對全國養魚也起了促進作用。書中輯錄的《養魚經》,介紹了有關魚池的修築、管理,以及飼料投喂等方法。

    明代主要養魚區在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養殖技術更趨完善,在魚池建造、魚塘環境、防治泛塘、定時定點喂食等方麵,有新的發展。

    養魚池通常使用兩三個,以便於蓄水、解泛和賣魚時去選魚。池底北麵挖得深些,使魚常聚於此,多受陽光,冬季可避寒。

    明代後期,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還創造了桑基魚塘和果基魚塘,使稻、魚、桑、蠶、豬、羊等構成良性循環的人工生態係統,從而提高了養魚區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混養技術也有提高,在同一魚池內,開始按一定比例放養各種養殖魚類,以合理利用水體和經濟利用餌料,有利於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增加收益。

    河道養魚也始於明代。這種養殖方式的特點是將河道用竹箔攔起,放養魚類,依靠水中天然食料使魚類成長。明嘉靖時期,三江閘建成,紹興河道的水位差幅變小,為開發河道養魚創造了條件。

    池養也見於明代。鬆江漁民在海邊挖池養殖鯔魚,仲春在潮水中捕體長寸餘的幼鯔飼養,至秋天即長至尺餘,腹背都很肥美。

    清代養魚以江蘇、浙江兩省最盛。其次是廣東。江蘇的養魚區主要在蘇州、無錫、昆山、鎮江、南京等地。浙江養魚以吳興菱湖最著名,嘉興、紹興、蕭山、諸暨、杭州、金華等地都是重要的養魚區。

    廣東的養魚區主要在肇慶、南海、佛山。其他如江西、湖北、福建、湖南、四川、安徽、台灣等省,也有一定的養殖規模。養魚技術主要承襲明代的,但在魚苗飼養方麵有一定發展。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鱗語》說,西江漁民將捕得的魚苗分類撇出,出現了最早的撇魚法。

    在浙江吳興菱湖,漁民利用害魚苗對缺氧的忍耐力比養殖魚苗小的特點,以降低水中含氧量的方法,將害魚苗淘汰,創造了擠魚法。

    除了魚類外,我國古代還有牡蠣、蚶子和縊蟶。牡蠣早在宋代已用插竹法養殖,明清時期養殖更加廣泛。清代廣東采用投石方法養殖,如乾隆年間東莞沙井地區的養殖麵積約達200頃。

    明代浙江、廣東、福建沿海已有蚶子養殖業。在水田中養殖的泥蚶以及天然生長的野蚶,人們已能對兩者正確加以判別。

    明代福建、廣東已有縊蟶養殖。《本草綱目》、《正字通》、《閩書》等記述了縊蟶灘塗養殖的方法。所有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水產養殖業。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