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畜牧漁業並舉(精裝)

古代漁業 1.(1/3)

    古代漁業 1.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池塘養魚的國家之一。在漁業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先民在魚類養殖、魚類捕撈、捕魚方法、漁具創製等方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還編著了很多漁業文獻,這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我國的漁業文明不僅指導了當時和後世的漁業實踐,而且也對世界漁業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年代久遠的魚類養殖業

    我國是世界上養魚最早的國家之一,以池塘養魚著稱於世。一般

    認為池塘養魚始於商代末年。《詩經·大雅·靈台》記敘周文王遊於

    靈沼,見其中飼養的魚在跳躍的情景。這是池塘養魚的最早記錄。從天然水體中捕撈魚類到人工建池養殖魚類,是漁業生產的重大發展。隨著漁業的發展,養魚的種類逐漸增多。同時,在魚池建造、放養密度、搭配比例、魚病防治等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我國近代養魚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我國的養魚業,一般認為始於商代末年,依據是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上載有:“貞其雨,在圃漁”,意思是指在園圃的池塘內捕撈所養的魚。以此推斷,我國養魚至少始於公元前12世紀。

    戰國時期,各地養魚普遍展開,池塘養魚發展到東部的鄭國、宋國、齊國,還有東南部的吳、越等國,養魚成為富民強國之業。

    《孟子·萬章上》中記載,有人將鮮活魚送給鄭國的子產,子產使管理池塘的小使將魚養在池塘裏。東晉散騎常侍常璩《華陽國誌·蜀誌》也說,戰國時期的張儀和張若築成都城,利用築城取土而成的池塘養魚。

    這時的養魚方法較為原始,隻是將從天然水域捕得的魚類,投置在封閉的池沼內,任其自然生長,至需要時捕取。

    據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東漢史學家趙曄的《吳越春秋》等史籍記載,春秋末年越國大夫範蠡曾養魚經商致富,相傳曾著《養魚經》。該書反映了春秋時期養魚技術的若幹麵貌。

    西漢開國後,經60餘年的休養生息,獎勵生產,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至漢武帝初年,養魚業進入繁榮時期。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說,臨水而居的人,以大池養魚,一年有千石的產量,其收入與千戶侯等同。

    當時主要養魚區在水利工程發達、人口較多的關中、巴蜀、漢中等地。經營者有王室、豪強地主以及平民百姓。養殖對象從前代的不加選擇,變成以鯉魚為主。

    鯉魚具有分布廣、適應性強、生長快、肉味鮮美和在魚池內互不吞食的特點。同時有著在池塘天然繁殖的習性,可以在人工控製條件下,促使鯉魚產卵、孵化,以獲得養殖魚苗。魚池通常有數畝麵積,池中深淺有異,以適應所養大小個體鯉魚不同的生活習性。

    在養殖方式上,常與其他植物兼作,如在魚池內種上蓮、芡,以增加經濟收益並使鯉魚獲得食料來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