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絕代通寶古幣(精裝)

金銀與紙幣 5.(2/2)

    由於清代末期貨幣流通十分混亂,紙幣印刷處於失控之勢。清代朝廷一些革新派官員紛紛議奏改革,引起朝廷重視。

    1908年,我國第一所由朝廷直接控製的近代印鈔機構在北京正式建立,名為“度支部印製局”,局址設在北京右安門內白紙坊原“清工部火藥局”舊址。

    該局積極引進當時國際上的先進印鈔技術,其規模式樣仿照美國“美京國立印製局”,並聘請美國技師進局,培訓了我國第一批近代印鈔技術人員和印鈔技工。

    當時的先進雕刻凹版印鈔技術無疑是引進的首選,但要培養出合格的凹版雕刻技師需日積月累地磨煉,並非短期內可如願,製作完成一套鋼凹版鈔版,需較長的周期。

    於是又引進了其他當時國際上比較先進的印刷技術與設備,如美國的萬能雕刻機、凹印機、石印機、鉛印機、圓盤印碼機、照相機和工業鍋爐、發電機等。

    “度支部印製局”設有石印組,是石印紙幣關鍵之組成,與凸印組、製本組、鉛字組、電版組、圖案組等同隸於活版科。

    石印組的主要工作是將紙幣墨稿翻製於印石,設備是落石機。操作時印石置於機架適當位置,輥筒由工人手工操作。

    凡完成落石工序的印石將送印刷課印刷。印石需要不斷周轉,數量較多。輥筒與機架配套使用,使用一定周期會磨損,需有備品。

    度支部印刷局在籌建過程中,邊建廠房,邊招聘人員進行技術培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天津官報局招收來的曾向日本人學習過雕刻銅凹版技術的畢辰年、李甫、閻錫麟、吳錦棠等人。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全部掌握了鋼凹版雕刻技術,成為我國第一代雕刻鋼凹版技術人員,為當時印刷界所矚目,為我國雕刻鋼凹版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的官府既要防止民間偽造,又無技術措施,隻好在票麵上加蓋官府印鑒,用以保證信譽和增強可靠性。這在我國印鈔史上,尚屬早期、簡單的防偽措施。

    與此同時,朝廷還製訂了維護鈔票信譽的法律,通過對偽造者和揭發報官者進行懲罰和獎勵的法律條款,來防止和製裁偽造者,以保證鈔票的流通和信譽。

    清代的紙幣,除朝廷印發的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之外,清代末期官私銀錢行號和私營銀錢店也在印發鈔票。其中私營銀錢店又有錢莊、錢鋪、錢店、銀號等多種稱謂,是一種地方性的金融行業。

    其業務主要是兌換銀錢和印發錢票銀票,起著配合製錢和紋銀、發揮支付手段的作用。但私人錢莊印發的銀錢票,印刷質量更為簡單粗糙,票麵金額數字多用手書寫,缺乏必要的防偽措施,使得當時的幣製更加混亂。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