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絕代通寶古幣(精裝)

鑄行通寶錢 1.(1/2)

    鑄行通寶錢 1.

    唐代鑄行的開元通寶,是當時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逐漸擴大的產物。開元通寶的鑄行,告別了自秦漢以來流通了800多年來的銖兩貨幣的時代,使之具有了信用貨幣的概念。

    它的創製與漢五銖錢一樣,是我國貨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

    自從開元通寶鑄行以來,“開元”開啟的不僅是大唐盛世的經濟繁榮,而且在其流通的1300年間,我國曆朝鑄幣無論是形製標準還是十進製幣值,皆遵循“開元”模式。它的積極作用可以說是超越時代的。

    唐代鑄行開元通寶

    唐高祖李淵針對幣製管理狀況混亂的局麵,一改曆代以“銖”“兩”為錢名的貨幣製度,鑄行成為“通寶”的錢幣,取名為“開元通寶”。它不僅是整個唐代的主要流通幣,而且成為唐代以後

    1000多年的銅錢楷模。唐代所鑄開元通寶錢的版別、樣式繁多,在唐初、中唐和晚唐各有不同。

    此外,與“通寶”錢同行的還有乾封泉寶、乾元重寶、會昌開元、開通玄寶及“飛錢”等貨幣,它們曾在唐代經濟生活中起到過重要作用。

    開元通寶是唐朝統治286年中的主要流通貨幣。

    唐高祖李淵建立唐王朝後,迅速出台了鑄幣政策。621年,唐高祖廢除五銖錢,開始鑄造流通開元通寶錢,這就確立了朝廷鑄幣的法幣地位。

    開元通寶所說的“開元”並不是唐代的開元年間。所謂“開元”,是表明大唐取代了隋代,開創新紀元的意思。而“通寶”則指通用寶貨。

    從此以後,曆代的銅錢都稱為“通寶”、“元寶”。這說明貨幣的發展已到了更高級的階段。

    開元通寶錢直徑8分,重兩銖,積10錢為一兩,1000錢重6.4斤。因為唐代一斤比西漢一斤重一倍多,因此開元通寶比西漢五銖錢略重。

    最初的“開元通寶”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4個字寫得方圓兼備,頗能顯示初唐文化的兼收並蓄。

    歐陽詢的書法譽滿天下,人們一旦得到他親筆書寫的尺牘文字,就作為自己習字的範本。事實上,將我國的書法藝術與錢幣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開元通寶可謂開先河者。

    從傳世的開元通寶錢看,唐代前期鑄造的開元通寶錢,製作精良,字跡清晰,直徑為2.4厘米,重3.6克。唐玄宗以後鑄造的開元通寶錢,文字不夠勻稱。此後鑄造的開元通寶錢,比較粗陋,直徑和重量都略小一些。

    唐代在市麵上流通的開元通寶一般為銅質,錢外郭寬粗,並且不均勻;內郭極細,圓穿鑄造方正。

    除銅質開元通寶外,唐初還鑄造過金、銀質開元通寶,其中銀錢較多,金質開元傳世較少。這兩種貴重金屬幣僅限皇家賞賜,供顯貴玩賞,並不投入流通。另外還有玳瑁、鐵、鉛等材質。

    開元通寶版製較多,可分為早中晚三期。

    唐初開元輪廓精細,文字精美。中期錢背多鑄有星、月等各種紋飾。晚期的外部較闊,而且由於銅料冶煉不精,鑄幣粗糙,以“會昌開元”為代表。

    開元錢和其他唐代錢的背部,有的有一個突出的圓點,有的有一條或幾條彎曲的凸錢,有的甚至還有浮雲的標記,這種圓點和凸錢,錢幣學稱之為“星月紋”。

    錢背星紋分穿上星紋,穿下星紋,月紋上彎叫仰月,下彎叫俯月,穿旁側立稱側月。關於開元錢的月紋和浮雲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以至於給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

    除此之外,開元通寶還有“元”字左挑右挑、雙挑之分。最初鑄的開元錢元字不挑,武德年間所鑄,元字左挑出現。右挑開元錢應是貞觀年間及其以後所鑄的;雙挑開元數量極少,應是高宗時的紀念幣性質,有大事件發生時所鑄。

    唐玄宗李隆基以後的元字仍有挑筆的情況,但因其銅質、重量、輪廓等均與以往不同,分辨起來比較困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