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個食品誤區

正文 第十章:野菜:踏青好伴侶(1/2)

    春季是外出踏青、采摘野菜的好時節,但是野菜並沒有大多數人想象的那樣營養價值高,甚至野菜的安全性反而會危害到人們的身體健康。我們到底該如何認識野菜?野菜又該怎麽吃才能健康又安全呢?

    民間稱“農曆三月三,薺菜當靈丹”,清明前後,帶著籃子、鐮刀去山野挖野菜也是踏青的樂趣之一。隨著人們對於飲食營養與安全的意識逐漸增強,野菜作為一種“綠色食品”,相比人工種植的蔬菜更受到人們的歡迎和青睞。人們普遍認為,野菜未經過人工施化肥、撒農藥,野菜中不會殘留有毒有害的化學物質,因此野菜的安全性更高、營養更好。但野菜真的就那麽“綠色”嗎?吃野菜都要注意什麽?

    談到“綠色蔬菜”,一般人普遍認為是“種植過程中沒有使用農藥化肥的蔬菜”或“基本沒有農藥或化肥殘留的蔬菜”,因此“綠色蔬菜”也普遍被人們認為是安全健康的蔬菜。

    實際上,綠色蔬菜是“指蔬菜在生產過程中農藥使用後殘留在蔬菜裏的農藥殘留物指標低於國家或國際規定的標準”的蔬菜。這也說明,“綠色蔬菜”隻是一種相對安全的蔬菜,並非絕對安全的蔬菜,也並不是絕對不含化學物質的蔬菜。

    綠色蔬菜作為綠色食品的一個分類,同樣需要符合綠色食品的五個標準,其中一個標準是:“產品或產品原料地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生態環境質量標準。”也就是說,蔬菜的生長環境是否符合生態環境質量標準是判斷蔬菜是否能被稱為“綠色蔬菜”的重要指標。

    認真觀察就能發現,其實大部分野菜的生長環境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好。城郊附近的一些野菜會受到工廠廢水、汽車尾氣的影響,田地邊的野菜也會因為農民對農作物噴灑農藥、施用化肥而受到影響,野菜在生長過程中,有毒有害化學物質不斷進入野菜組織,導致野菜中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殘留量甚至大於人工培植的蔬菜。

    現代生物學的研究也表明,野外自然生長的野菜為了適應惡劣的環境,在長期的生長繁衍過程中,會產生某些毒性物質,以抵禦外來侵害,如香椿芽就富集亞硝酸鹽。

    不少營養專家對於野菜的安全性和衛生性抱有憂慮。

    這是因為人工培植的蔬菜通常會經過相關監管部門的抽檢,對農藥化肥殘留含量進行檢測,進而保證市供蔬菜的安全性。

    野菜卻是人們外出踏青自己收割回來的物品,不會經過任何檢測,野菜中有毒有害物質是否超標,超標多少,都不得而知。2012年4月曾發生一起進食薺菜導致的群體性食物中毒事件也說明,野菜就像一個不知道什麽時候會爆炸的定時炸彈。因此大部分營養專家不推薦人們自己外出割野菜吃,也是出於對野菜安全性的考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