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夫專製夢——中國軍閥勢力的形成及其作用

正文 第22章 百川歸一——蔣介石(10)(1/3)

    最後,應該指出的是,蔣介石堅持的文化本位主義,固然充盈了功利主義的動機,顯現出傳統主義者意識深處的膽怯和空虛,另一方麵不能說不體現了某種傳統性的執拗和堅韌。深入骨髓的理學家是迂腐的,但在民族衝突中往往固執不動,較少變節,沒有理由不相信他對傳統文化的真情實感。道學式的民族主義,固然可以導致虛偽,導致腐敗和無能,但也可以通向無法化解的執拗,通向葉名琛式的對外範式,在民族衝突之中尤其如此。這也許可以說明一點蔣介石與汪精衛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麵前的行為差異,基於道學家的傳統人格,蔣介石更樂於采用的是“葉名琛範式”,而非“石敬塘標本”。

    2、複歸論

    如果說在文化的空間場上,中同文化是世界中心,那麽在文化的時間場上,隻有二千年前的儒家之道才是真正的文化精髓。現代的人隻有追溯以往,整理舊籍,才能找回失去的民族榮譽,複興民族的文化。蔣介石的文化複歸論向我們展示了他文化觀的第二種內蘊——以複興儒學為表征的文化複古主義。

    這種複古主義的首先表現是“習古”。既然中華民族的光輝時代是在遙遠的古代,而近代人的落後又恰恰是由於丟棄了傳統的法寶,所以,要想再現昔日的榮光就必須向後尋覓。在蔣介石看來,中華民族複興道路的艱難不是因為曆史的負擔太重,而恰恰是國民的數典忘祖。他認為,“如果我們在中國的國民,不能保存中國國家的曆史,不能寶貴我們國家固有的道德,那麽,我們這種人便不成其為一個國民,”每個中國人都有挖掘三墳五典,背誦《資治通鑒》,苦讀四書五經,效行二十四孝的義務,不整理國故、保全國粹,國怎麽還叫國,人怎麽還算是人?而尤其可怕的是“現在一般人,對於中國的事情都不滿意,關於國內講孝弟忠信這些事,以為統是腐敗的舊思想,堯舜禹湯文武孔子等,統是已經過去了的人,我們革命當不去講他。”這種思想該是多麽的糊塗!要知道:孫中山是什麽人?孫中山就是封建道統的傳人,一長串儒家聖賢之後的集大成的“聖哲”。三民主義是什麽?三民主義就是孫中山“集古今的大成,將中國固有的道德文化,最要緊的東西整理出來了,許多好的道德文化,都已由總理排定次序,整理之後的名字,便叫三民主義。”所以說:“三民主義就是中國固有的道德文化的結晶。”所以,學習三民主義,就是了解儒家文化的精義,反過來。研習孔孟之道也就可以取代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總之,按蔣介石複古主義邏輯,隻要人人致力於整理“國故”,個個盡力於保存“國粹”,那麽中國也就有救了,不,應該說他的集團有救了。

    所以,蔣介石不惜再一次在全國掀起尊孔讀經的狂潮,強行規定四書五經為軍人的必讀書,反複宣揚《大學》和《中庸》是世界上科學的科學,最要緊的學問,不惜以身作法,號令部下讀經,說什麽他經過幾十年的曲折,到四十歲才知道經書對國家和政治的重要,甚至危言聳聽地強調:“我們要常常去研究四書、五經,尤其是非讀《大學》《中庸》不可,如果我們放棄不去研究這種固有的東西,則個人固不能修身立世,就是國家和民族亦必定會滅亡的,”他不厭其煩地三番五次為軍官們講經,詳盡剖解《大學》和《中庸》,他還號召部下向湘軍的將領曾、左、胡諸位學習,學習他們所謂“保衛文化,扶持名教”的精神,學習他們“剛心一德,都以中國的綱常倫理,民族傳統(道統)繼承與護衛之戰士自任”的意誌,尤其要象曾、左、胡那樣具有很高的封建道德素質的修養,淵博的儒家傳統學問,在他看來,太平天國的將領如李秀成、石達開諸人“無論在軍事方麵,在政治力麵,他們的本領和曾、左一般人比起來,都在伯仲之間,但就學問道德和保衛文化、扶持倫理的精神方麗比起來,洪揚那方麵就遠不如當時一般湘軍的將領。”因此蔣介石認為“曾、左等能打平洪楊,完全是由於他們的學問勝過敵人。”習古之魅力和效用,在此顯現,所以國民黨要想撲火共產主義,剿滅紅軍,就必須擁有象湘軍諸將那樣的學問,掌握儒學典籍。在蔣看來,共產主義在中國興起的局麵與當年太平天國差不多,所謂名教和道統都麵臨著危機。“中國所有的文化道德均有受其打破的形勢”,要保衛“文化”,首先高級將就得將自身變成傳統文化的載體,通過尊孔讀經的過程,內化依附道德,諳熟傳統的統治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