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夫專製夢——中國軍閥勢力的形成及其作用

正文 第21章 百川歸一——蔣介石(9)(1/2)

    激於中日甲午戰爭中,敗給蕞爾島夷的奇恥大辱,一大批中國人紛紛東渡日本去探究日本強盛的奧秘。對於其中一部分人來說,探究得出的結論是出人意料的。他們認為,日本的強盛並不在於對西方近代文明的學習和效法,也不在於自身的近代化變革,而是得力於王陽明的哲學,由於這種學說的風靡。蔣介石也是持這種觀點的人,他認為:“日本所以致強的原因,不是得力於歐美的科學,而是得力於中國的哲學。他們日本自立國以來,舉國上下,普遍學我們中國的是什麽?就是中國的儒道,而儒道中得力的就是中國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哲學。他們竊取‘致良知’哲學的唾餘,便改造了衰弱萎靡的日本,統一了支離破碎的封建國家。竟成功了一個今日稱霸的民族。我們中國人自己忘了自己立國的精神,拋棄了自己固有最良的武器,反給日本人竊去,拿來壓迫中國,還要來滅亡中國,這是多麽可恥可痛的事情!”傳統文化之所以在近代顯得那麽不中用,中國文化之所以會那麽遜色,隻是因為中國人對自己的家傳寶貝不重視,使這種文化的精華,儒道中的心學讓別人偷了人,結果別人發達起來,而我們反倒一貧如洗。竊賊中贓證俱全的是日本,因為他們提倡武士道,喊忠君愛國,書店裏擺著《傳習錄》,學界大談陽明學。明明白白地可以定案,因為連一些日本人自己也“供認不諱”。至於歐美各國,雖然一時拿不出什麽它們偷了我們祖傳家寶的確證,但是,從他們國人的行為看,也象是得力於我們的儒道,因為“外國人無論吃飯、穿衣,住房子、走路、和一切的行動”,都跟我們的古人一般“統統合乎禮、義、廉、恥,不合廉恥的飯他們小吃,不合廉恥的衣他們不穿,不合禮義的事情他們不做”。①(在蔣的習慣用語中“外國人”一般指歐美人。)由蔣介石這兩項奇妙的托詞,可以得出兩點結論,其一,中國文化之所以最優秀,最有價值,就是因為中國有所謂固有的倫理道德,也就是由孔孟體現的儒家道統。其二,中國古代文化的發達是由於這個道統的作用。而今天的衰落恰是由於這個道統的失傳。西方(至少日本)的發達是將這個道統偷去了的緣故。所以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神秘的文化本體,這可以從古代中國的昌盛和近代日本的暴發上得到中外兩方麵的例證。傳統儒家經典,《禮記》,不僅是我們古代的精神指南,而且“亦就是現在各國國民生活教育的最新的教材。”

    這兩種托詞,典型地反映出中國式的破落世家子弟的心態:一麵在感慨祖宗昔日的闊綽,或自我安慰,或假詞色驕人;一麵在嫉妒他人的發達是偷了我家的寶貝,從而反襯出自家昔日榮光和今日的“世家”作派。

    凡中國人說到中國固有或由中國人發明的某種東西被外國人搞去並光大時候,總是有幾分憤憤的,同時又有幾分慰藉——畢竟外國人還要靠我們中國人嘛。

    既然祖宗傳上的道統被證明有無上的法力,蔣介石得出了西方科技 東方精神=現代國家的等式。蔣介石認為,西方的科學技術固然優秀,但中國的傳統道德則是黃發碧眼兒們所不能企及的,所以“我們要做現代的人,要樹現代的國家,當然是要學科學的,當然是要研究物質以求征服自然的,但是我們如果僅僅有了很好的科學和物質,譬如有了頂好的槍炮,而沒有運用科學支配物質的東西,不能顧到我國固有的能力和精神,這就會害了我們的圈家和民族,所以我們一方麵要研究科學支配物質,一方麵尤其要發揚我們固有的優美的德性、智能和民族精神”。除了科學技術和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文明而外,所有的精神。智能、德性都是中國的“優美”而且“優美”得足以“運用科學支配物質”,但不知西方那些並不怎麽優美的精神、智能和德性為什麽居然會“運用”和“支配”出讓中國人不得不學習的物質文明,而中國那些了不起和“優美”的東西倒反而一無所成呢?這種問題,蔣介石不能也根本沒想過回答,因為他並不是在為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國家而進行總體設計。透過他那個等式,我們可以看出他感興趣的隻有兩件東西:一是西方的槍炮和造槍炮的技術,二是傳統的、固有的德性。前者可以助他攻城奪地,後者可以幫他維係人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