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夫專製夢——中國軍閥勢力的形成及其作用

正文 第16章 百川歸一——蔣介石(4)(1/4)

    當然,這樣的“群育”是培養不出什麽團體精神的,正如海外學者陳誌讓指出的那樣,中國軍閥的軍隊中始終沒有類似於西方軍隊的軍官團精神。所有的,僅僅是封建道德氣息和幫會氣氛。蔣介石一方麵羨慕西方的團體精神,甚至以效顰之舉大搞“軍官團”,另一方麵又熱衷於製造派別和矛盾以收相互牽製之利的傳統權術。他不知道,縱橫捭闔的權術恰恰是團體精神的克星。然而,在蔣介石那裏,這種鼠貓同籠的現象比比皆是,這從蔣介石的整個思想脈絡來看,倒也合乎邏輯:出於功利的衝動而拿來,在“中國化”或者“儒化”的過程中變質,最終卻將這種變了質的泊來品放在與它根本不相容的環境裏。這種悲劇的三步曲,並不僅僅發生在蔣介石一個人身上。

    2、鄉政論

    蔣介石的鄉政論,是由保甲製度和相應的政策所謂“教、養、衛、管”四大要務組成,也是他的所謂社會建設的主要內容。這種政策與製度的實施,構成了蔣介石統治的最黑暗、最落後、最殘酷的一頁。

    保甲製度是萌芽於商鞅變法的封建統治的治民老術,中經北宋王安石變法正式有了名目。多少年來,“王道”來了它就忍氣吞聲,“霸道”臨世它便神氣活現,其軍事化、強製性的特點,曆來為強橫的獨裁者所青睞。蔣介石自然也不例外。他不象一般地方軍閥那麽短視,僅僅把地方鄉政機構作為艘刮的工具,也沒有閻錫山那麽謹慎,有保甲之實而避用保甲之名。他從來不掩飾其對傳統政治、哲學、文化的喜好,即使這種有乖“仁政”的“蠻霸之術”也照抄不誤,保甲製度自1932年8月開始從鄂豫皖推行,到1949年蔣介石在大陸的統治完結,持續十七年之久,為最能反映蔣介石政權特色的一項社會製度。

    保甲之製,以戶為單位,戶設戶長;十戶為甲,甲設甲長;十甲為保,保設保長。把所有的人民,不分職業、地位、性別、年齡,一律編組起來,即便和尚老道也不能幸免,每五戶“共具聯保連坐切結,聲明結內各戶互相勸勉監視,絕無通匪或縱匪情事,如有違犯者,他戶應即密報懲辦,倘瞻私隱匪,各戶應負連坐之責。”①(《剿匪區內各縣編編查保甲戶條例》見聞鈞天《中國保甲製度》。)保甲製度的施行,在農村鄉以下的社區平添了一大批“監督、教誡、看管、處罰、督率”人民的政府爪牙。保甲長均由按所謂“十室之內必有忠信”的原則,選擇忠實於蔣介石反動統治的所謂“正紳”及爪牙充任,再加上戶長的設置,實際上使他的統治實現了與封建宗法勢力的最大限度的滲透。而惡毒的聯保連坐法,迫使人民相互猜忌,相互監視與告發,從而使勞動農民本來存在著的淳良和睦之風蕩然無存,在困苦中掙紮的人民的生活更加艱難和難堪。保甲製度不僅僅從實際上,而且從名義上把冠冕堂皇地載之於“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的國民基本的言論、行動自由剝奪得幹幹淨淨,代之以近乎監獄獄規的保甲條例,人民的一舉一動,婚喪嫁娶,探親訪友甚至吃喝拉撒都在別人監視之內,甚至要呈報具結,廣大的農村無形之中變成了一座監獄。

    保甲製度的施行,為蔣政權編織了一套搜刮斂財的稅收網,使蔣的財政機器變得空前的致密和深入,保甲網絡中的人民被迫負上了奇重的經濟負擔,源源不斷地付出人、財、物的代價,以填補因圍剿紅軍而耗竭的蔣介石的金庫,一飽四大家族的貪欲。把持保甲的土豪劣紳憑借手中的權力,恣肆妄為,借機中飽,更加劇了農村的破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