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夫專製夢——中國軍閥勢力的形成及其作用

正文 第3章 軍閥集團的生存土壤(1)(2/4)

    曆史與現實的互動在軍閥的傳統性格上的最大影響是造成了意識結構上的內在危機,除極少數外,軍閥無不希冀一溫帝王夢,然而卻都把自己裝扮成共和製度的誓死捍衛者甚至“再造者”。明明是三綱五常的封建說教,卻偏偏要冠以時尚的口號和“主義”,這種意識上表層和內蘊的分裂,標誌著軍閥心中的傳統意識已經無可奈何地出現了時代性扭曲。

    2、遊民意識的滲透

    遊民是農業落後、工商業不發達的封建社會的一大社會贅疣。地主的兼並,封建國家的掠奪與壓迫,人口增長的壓力,土地的貧瘠化,使周期性震蕩的封建社會始終保持著周期性漲落的遊民人口。這樣一個遊民階層的存在,可以說一直是威脅封建秩序的異己勢力。遊民雖然是一個不穩定的階層,迫於官方的壓力和生存的需要,也產生了某些與社會主體意識相悖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如宗教上的羅祖崇拜、無生老母崇拜;憎惡現實的“劫變”觀念,甚至將所謂的“現在佛”如來斥之為“人麵獸心”;強調互助和蔑視綱紀的義氣等等。

    明清以來,隨著秘密教門的興盛,地下幫會的發達,和一定數量的失意知識分子的參預,遊民隊伍的組織化程度漸趨提高,遊民意識也漸趨理論化和文字化,清亡前後,隨著統治秩序的瓦解,大批遊民湧人軍隊,幫會和綠林“豪傑”被推上了政治舞台,某些著名的慣匪甚至成了執全國政局牛耳的人物,所謂南有幹帥(陸榮廷)北有雨帥(張作霖)並為一時之雄。西北的“洪門”,西南的“袍哥”,長江中下遊的“哥老會”,江浙一帶“青幫”都對軍閥有相當的滲透,不少軍閥重要成員都是幫會的骨幹,有的甚至在軍隊中公開地大散海底,講說家法,廣收門徒。流行於北方數省的不少民間宗教,也隨著軍閥的招兵買馬而流入了軍隊。在這種“黑社會”合法化,社會沉渣泛起的情形下,遊民意識不可避免地要滲透到軍閥的維係意識之中。

    遊民意識最普遍、最常見的是:“忠義”和“俠義”觀念,前者是團體(幫會堂口、綠林山頭)內部的主要原則,後者是團體對外的主要原則(至少是以此相標榜),兩者的中心是個“義”字,洪門忠義堂的堂聯就是“非親有義須當敬”“義”的關鍵在結盟,即“金蘭結義”,幫會特別尊崇關羽,著眼點也在於“桃源結義”,“義氣重似海”,這顯然是對血緣紐帶的某種超脫,不義意味著背叛,對於長期處於非法狀態的黑社會來說是一種致命的傷害,所以為同人所深惡痛絕。這種“義”顯然與傳統的倫理道德體係的“義”有別,後者主要強調公私大義,義服從於忠,具有封建理性色彩,而前者主要是私義,摻雜以“情”的成份,“是友無情切莫交”對幫會來說義與忠相聯的時候意味著對同伴的忠實、不相欺,失了腳不出賣兄弟;義與俠相聯則意味著行事正當(合於江湖規矩)和抱打不平及對錢財的輕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