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抗日

第四十二章 中國形勢(1/2)

    麻省理工學院於1861年由一位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威廉•巴頓•羅傑斯創立。他希望能夠創建一個自由的學院來適應正快速發展的美國。由於南北戰爭,直到186年MIT才迎來了第一批學生。隨後其在自然及工程領域迅速發展。在大蕭條時期,MIT曾一度被認為會同哈佛大學合並,但在該校學生的抗議之下,被迫取消了這一計劃。1916年MIT從波士頓遷往劍橋。

    近一個世紀來的發展,麻省理工學院已經發展成全世界極為重要的高科技知識殿堂及研發基地。因為二戰和冷戰,美國政府在自然及工程科學上大量投資,使得MIT在這段時間內迅速發展;五十多年來麻省理工也為美國政府製造許多威力極大的高科技武器。

    麻省理工學院人才薈萃,其中華裔精英更是不少。借著大陸正在內戰,政局不穩,馬來亞聯邦在人才爭奪戰中領先一步。

    吳銘和黃玉霜以平易近人、真誠幽默的回答征服了華裔學生的心,特別是在和學生們的交談全篇見報後,在隨後的幾年中,大批從學校畢業的華裔學生來到了馬來亞,對馬來亞的複興和崛起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在接下來的訪問中,吳銘和夫人又參加了美國僑商歡迎會,作為一個新興的又具有巨大潛力的市場,僑商對招商引資表現了足夠的興趣和意向。而且他們對馬來亞聯邦的開放政策十分讚賞,對馬來亞政府歡迎他們回去辦廠經商表示了感謝。

    此次訪美不僅得到美國政府的大筆貸款和援助,在人才、資金方麵也吸引了廣大華僑地支持,真可謂成果豐碩。

    1948年九月五日。吳銘結束了一個多月的訪美之行,乘坐飛機前往中國。

    此時的中國國內不僅是戰爭陰雲密布,而且暴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在上海貨幣市場進行的調查表明,中國通貨膨脹的速度是驚人的,幾天之內,美元與法市的兌換率由1:200萬漲到1:400萬。幾星期後,非官方兌換率達到1:800萬,法市又減值了一半。8月份,比率又上漲到1:1100萬,高得令人難以置信。當通貨膨脹開始加劇時。蔣總統卻在一篇講話中說。經濟形勢令人滿意,通貨膨脹全是**宣傳的結果,是外國人瞎說的結果,是上海商人投機地結果。

    在所有這些挫折麵前,蔣介石仍繼續給人一種高做、鎮定地形象。1948年5月20日,他在就任中華民國總統時說:他不否認中國前麵的道路困難重重,也不否認重建中國是件不易之事,他認為實行民主的基本條件尚未成熟。但時代的力量已使國民黨向前走上了立憲民主的道路……。他還說:他這40年來領導國家取得的經驗,使他更加堅信孫中山先生的格言,任何措施“隻要符合自然規律,隻要符合人類認識水平,隻要順應世界潮流,隻要反映人民願望,並為社會精英所發現,就一定會成功地實現。”蔣介石外表鎮靜。卻掩蓋不了內心的不安,並且在這個時候比任何時候表現得都明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