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大昏君

第四百一十七章 各有打算(2/2)

    “服役五年,退伍後可得五十畝田地,免賦稅三年,半賦稅六年……”李鴻基對於當兵的待遇相當熟悉。

    高迎祥笑著點頭,拍了拍李過的肩膀,說道:“小子,隻要活下來,五年後你就是個小地主啦!”

    李過笑了兩聲,說道:“沒準俺還能當上將軍呢!”

    “對,五十畝地算什麽,從軍就是要建功立業。”李鴻基讚同道:“搏個封妻蔭子,那才叫有出息。”

    高迎祥端起大碗,一氣喝下半碗,抹了抹嘴,對李鴻基說道:“怎麽樣,同去從軍如何?”

    李鴻基想了想,還是搖頭道:“俺還是再等等看吧,要是能賃個馬車,拉人拉貨是個好營生。”

    賃和租差不多,中華商會在西北拓展商路,開設了車行。賃車的百姓要按使用的天數交錢,和後世出租車的份子錢差不多。

    李鴻基覺得自己對馬匹比較熟悉,賃車的風險不大。

    而且,隨著西北茶馬市的日漸繁榮,馬匹的價格不斷走低,用不了多長時間,他興許就能買馬自營。

    大明的邊貿一直是賺錢的,而且利潤很大。絲綢、茶葉、鐵器、棉布、糧食等商貨,都是北方遊牧民族的硬性需求。

    而馬匹牛羊,大明並不是特別缺乏。作為控製遊牧民族的手段,每年從哪個部落互市多少牲畜,也是有定額的。

    一旦明國掐斷互市,蒙古諸部的生活便要陷入困頓。在隆慶開關之前,有些蒙古部落窮得隻能用皮囊煮肉,夏季時身上衣服襤褸。

    沒辦法,蒙古諸部對於鐵器的依賴隻能從大明的互市中解決。皮毛嘛,冬天穿保暖,夏天就是中暑。

    所以,蒙古諸部對於互市極其看重,對於交易的份額也是與明國斤斤計較,希望是越多越好。

    而出於穩固西北、拓展西域的需要,平遼之後,朝廷擴大了互市的規模和時間。

    原來的互市每年交易的時間往往隻有一個月左右,難以滿足貿易的需求。現在則設立“小市”,也就是一月開啟一次,又被稱為“月市”。

    如此一來,遊牧民族的生活得以改善,明國商人也獲得了巨大的利益。

    中華商會固然壟斷了邊境互市,但也不是完全禁絕了其他商人。隻不過是鐵器、糧食等戰略物資,隻有他們有資格經銷。

    商業繁榮,自然帶動了商貨的運輸,以及人員的流動。身為驛卒的李鴻基,對此自然是相當了解。

    高迎祥見外甥另有打算,也不勉強,又談了一會兒,交代了些家裏事,便帶著李過欲離開。

    李鴻基豈能如此慢待,趕忙起身,帶著舅父和侄兒出了驛站,就在旁邊的客棧請他們吃飯喝酒。

    依托於驛站建立的商棧,既有旅店,又有貨棧,可不比荒郊野店,那是相當的安全。

    而商棧與驛站也有聯係,一些信件包裹就是通過驛站傳遞,可謂是互補共贏。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