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星雲大師智慧感悟課全集)

正文 第27章 生命的本質不是自私,而是愛

【藏經閣】 悲緣行道,自滅一切苦,於一切眾生無量苦中生智。不殺生緣,不殺法緣,不著我緣。故常行不殺、不盜、不淫,而一切眾生不惱。 ——《梵網經》 愛,從廣義上來說,包含了這個世界上所有美好的關係。因為愛,我們學會寬容;因為愛,我們負起責任;因為愛,我們互相分享。愛能夠體現生命最本質的意義。 弘一大師曾說過:“生命不是用來自私的。”世間的人常常會掙紮於七情六欲之中,各種痛苦罪惡多衍生於此。自私是人類的本性之一,無論是誰,都會有私心。人們若想從無盡的欲望中解脫出來,就要丟棄那顆自私自利的心。雖然自私是人性中固有的缺陷,隻要我們放開自己的心胸,用仁來摒棄私心,用愛來相互包容,就能讓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加團結友愛。一個無法與人共享善與愛的人,往往很難見到光明,很難感受到溫暖。 從前有個人,經過長途跋涉,非常疲乏和幹渴。這時,他看見一條竹筒連成的水道淌出清澈的水流,驚喜不已,趕緊跑過去捧水便喝。等到喝飽後,他滿足地對竹筒說:“我已經喝夠了,水就不要再流了。”他說完後,發現水依然細細地流著,這個人立刻就發起了火,大聲對竹筒喊道:“我說我喝完了,叫你不要再流,為什麽還流?”這個時候有人路過,剛好看到這一幕,暗自發笑,然後上前開導他說:“你自己為什麽不離去,反叫水不要流呢?你隻想著自己有水喝,後麵的人該怎麽辦?” 故事中的那個人隻管自己喝飽後就不管後麵的人,對於這樣一個自私的人來說,他的行為以後不僅會傷害他人,也會傷害到自己。要知道,人的生命不是用來自私的,所以把自私從你的心裏趕走吧,讓你的心裏充滿光明。 一個自私的人,往往喜歡鉤心鬥角,與人爭上爭下,生活中也不願吃一點虧。這樣的人把大量的時間用在無休止的爭奪上,最後的結果往往是不但自己心裏不好過,也弄得別人不開心。自私的人往往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常常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隻關注自己的利益。長此以往,他的人際關係圈越來越小,他自己也會感到越來越孤獨,最後當他需要幫助的時候,已經沒有人願意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了,這就是他為自己的自私自利所付出的代價。 一個人若要擺脫自私帶給自己的困擾,首先就是要控製自己的欲望,收斂自己的私心,多付出一點愛心與幫助。隻有善良與博愛,才能讓人們的心胸變得開闊起來。我們要克製自己的欲望,收起自己的私心,學會付出和給予,生活才能越來越好。 有時我們總會想著為自己去撈取一些好處,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煉之後,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好處給自己帶來的收益並沒有想象中的多,甚至為這些好處所付出的代價比獲得的收益更大。 在他人需要的時候,如果我們能主動熱情地給予幫助,急人之急,憂人之憂,幫人之苦,救人之危,以幫助別人為快樂,就能把快樂留給自己,方便留給他人,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星雲大師的信條是: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短短幾言,道出了大師以善為慈悲的胸懷,也說明給予比接受更有價值。 當你放棄一些自己的利益而行他人之便時,往往會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不必過於計較和執著。多做一些有關愛的思考,在生活中也就不會再有那麽多的煩惱。 我們需要在生活中尋找屬於自己的位置,不是滿足私欲,在更高的起點上站立,讓自己擁有生命的釋然與從容。 每個人的生命都屬於自己,但是生命的意義並不隻是自己。愛能讓人的生命變得更加寬廣。當你用自己的愛溫暖別人時,你所擁有的也將是整個世界的溫暖與光明。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