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民”與教民:世紀之交的民眾心態解讀

正文 教民的信仰狀態(4/4)

    同理,中國教民對基督教“聖物”也懷著非同小可的感情。念珠、聖牌、聖像等都帶上了巫術法器的意味。因為認為“帶聖牌有保護”,所以生死相伴。庚子年有教民看見拳民來到,第一反應是把聖牌放入口內吞下。早期傳教士為了適應教民對聖像和紀念章的需求,不得不親自動手,雕刻了木版聖像。至於十字架(有人稱其為苦路像)也同樣受到厚待,有教民在儀式上“那麽長時間瞻仰十字架,仿佛再也不能把他拉開。”而庚子年教民在逃亡時還特地把十字架塞在辮子裏,小心保護。此外,念珠也是十分重要的器物。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庚子年有位女教民的女兒為了躲避拳民的搜查,把母親的念珠藏了起來,老太太找不到念珠,“即大喊著說:‘要我的命了’,大哭大號的找念珠”,最後女兒不得不交還給她,“老太太一見了念珠如獲至寶,自己用水洗了,又用手巾擦幹,後念聖母經”。對一個無實際意義的物品如此的依戀,不能不說幾乎把宗教變成類巫術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大量涉及到教民在特殊境遇中的信仰狀態,它應當能反映一般信仰狀態的特點,但也不能排除它與常態生活中的信仰狀態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庚子年有一些平素虔誠的教徒,在生死關頭怯懦了。而相反地,一些平日裏不太守規矩的教民在這場驟降的“教難”麵前卻表現得尤為勇敢和虔誠,象北京的某教民因為忽然間擔憂靈魂能否得救,而痛改前“非”,受傷後仍舊鎮定自若。另外有一類人,即所謂“保守者”,他們屬於非正式信徒,還隻是“預科生”。突發的變故既有可能動搖他們本不堅固的信仰,也有可能從反麵促進他們的決心。據教會方麵提供的材料,庚子年不少保守者放棄逃生的機會,心甘情願跟著教民一道受苦。這一時期領洗入教的人並不少見,其中還有一些是在臨死前應本人強烈要求而倉促完成洗禮的。

    通過以上對中國教民幾種信仰狀態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教民的信仰中存在著不少指向自我的目的和需求。不論是赤裸裸的的功利需求,還是隱蔽的實際需要,也不論是為了迎合家族的觀念,還是為了在死後找到一個歸宿,其出發點和目的主要不是“崇敬主”,而是為了“愛自己”。至於教民信仰行為中的巫術化傾向則曲折地表達了人們試圖運用巫術手段直接控製自然的深層欲望。既然上帝可以被利用乃至“左右”,那麽其信仰顯然“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或為自己服務的,但是我們仍舊把它稱之為具有宗教信仰的行為。”大量的事例證明,不少教民是相當虔誠,並具有奉獻精神的,這是並不矛盾的兩個方麵。

    總而言之,中國教民的信仰狀態可以在大體上稱為虔誠的,奉獻的外在型宗教信仰(當然也不排除有個別的其他種類),它與那種愛上帝為中心的內在型宗教信仰有所區別,但濃厚的中國特色並不妨礙中國信徒的虔誠。其實,在西方民間也未必就全是神學意義上的完全的信徒。那種用一般神學理論中的理想典型來框套特定文化環境中的信仰狀態的做法,可能是存在問題的。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