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民”與教民:世紀之交的民眾心態解讀

正文 教民的信仰狀態(1/4)

    皈依類型雖然較為集中地展現了中國教民入教之初的心態,但不能說明他們宗教狀態的全部或整體。一般而言,信仰狀態受著教民所處的文化環境和所接受的宗教教育的雙重影響,是在教民長期的宗教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文化心態,具有一定的穩固性和隱蔽性,屬“常態”性表現。相比之下,信仰狀態雖不如皈依方式明確,但它更能反映中國教民信仰心理之特色,更易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對外來宗教文化之改造與同化。為了便於表達,我們也將信仰狀態作了大略的類析。

    第一節  固執世俗利益的信仰狀態

    在皈依研究中,我們曾提到過世俗功利型的教民,這部分教民出於食品或金錢的驅動,皈依了基督教。而在天長日久的宗教熏陶下,世俗功利的最初動機未必能繼續維持,因此世俗功利皈依的教民有可能轉化成各種各樣的信仰狀態,包括十分虔誠的一類。

    我們這裏要討論的則主要是惡勢力的代表,在鄉村中指二溜子、惡棍、閑漢一類人。他們不僅在入教之初動機鄙俗,而且一般也很難為勸善說教所感化(當然不排除少數例外者)。這批人舉著教民的招牌,利用教會的權勢和一些傳教士的無原則支持,四處惹是生非,甚至導發出大規模的民教衝突。他們往往盜賣公產(廟產)、包攬詞訴、欺壓良善。同治十三年江西安仁地方,教民王某僅因清明祭祖未參與而沒領到譜餅,就串連別的教民將族長捆入教堂吊打。有的教民所為連傳教士都不以為然。如同治二年北京宛平縣教民白姓、宋姓二人,依仗教會霸人產業,敲詐勒索,傳教士也看不過去,要控官治罪。在這裏,宗教完全變成了滿足個人私利的工具。可以想見,如果基督教一旦喪失特權,這些教徒就會毫不猶豫地退出,另尋出路。惡棍的行徑總是比較顯眼,因而容易造成“先入為主”的印象,但實際上這批人在全部教徒中隻是少數。

    第二節  迷信神效的信仰狀態

    不少中國教民的基督教信仰中始終貫穿著對神效的迷信,即對崇拜對象的超自然功能的篤信和強烈的心理需求。他們把上帝看成是諸神中本領最大的,“上帝是普天下最大的神,信了上帝之後,其他神鬼就不在話下了。”上帝無所不能,集中了中國民間諸神的種種能事,能讓人發財,“漸漸成小康之家”;能解人於危難之中,能給人以續香火的兒子。庚子年後,能幫教民出氣報怨,讓不少拳民和告密者死於非命。福建省的調查材料表明,目前仍有不少信徒認為天主“法力無邊,包治百病,能夠給自己帶來一切好運,逢凶化吉”。好運無所不包,長工資、子女考出好成績、魚骨頭卡在喉嚨裏被吐出來了等等,上帝在中國是事必躬親的。

    至於為中國教民所熱愛的聖母就更加“繁忙”了。她要充當“罪人之杞,憂苦之慰,病人之痊”,有時還要象碧霞元君那樣“充當生育女神的角色”,給虔信她的教民送去胖兒子,庚子年則要幫教民打仗,接引靈魂升天等等。不管是上帝還是聖母,信徒都要求他們給予實實在在的好處,以此來證實宗教的可信。

    這種信仰心態的突出特點是將宗教的價值係在神效上,神效是維係和加強信念的主要依據。而這種狀態下的教徒也總是不自覺地將各種或平常或離奇的事情“削砍”一番後,塞進神驗的“套子”中,他們在平淡的生活中不斷製造“奇跡”,而“奇跡”又會進一步使他們沉迷。從根本上講,這種神效最終是要落實到世俗世界看得到、摸得著的好處上的,因而它也帶有強烈的功利色彩,隻不過功利與信仰相揉合,似乎顯得要“高尚”一些罷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