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動的導遊旗

二 說說烏盟那點事(2/3)

    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間,北方少數民族進入內地,形成民族大融合的新時期,增進了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鮮卑族拓跋部組成部落聯盟,統一了黃河流域,建立了北魏王朝,在盛樂建都。隨之講依附北魏政權的敕勒族從貝加爾湖遷來,安置在漠南陰山地區的平原上駐牧。這其中包括了烏蘭察布的廣大地區。北魏王朝的都城從盛樂遷到平城後,在今烏蘭察布境內設三鎮,即: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以此作為保衛京城的前哨。

    隋唐時期,烏蘭察布北部居住者突厥民族。後南遷白道川,大利城等地。當時屬於定襄郡的有和林格爾,武川,卓資;屬馬邑郡的有涼城,集寧,察右前旗,清水河;屬雁門郡的有豐鎮,興和。北部屬突厥。唐興盛後******歸唐。唐在今和林格爾境內設單於大都護府。唐朝末年契丹崛起於東北,於公元十世紀初建立遼國,在今********地區始置豐州。當時的烏蘭察布地區為契丹占有。公元5年女真族建金,承襲遼製。烏蘭察布區域分隸雲內州,豐州,大同府,宜德州。

    元朝時,在烏蘭察布地區設置德寧路,淨州路,集寧路,並隸屬於中書省,作為朝廷的腹地。當時烏蘭察布地區分屬於集寧路,興和路,大同路,淨州路,德寧路。

    明朝時,元朝的蒙古各部落退到大漠南北,各據一方,形成封建割據。6世紀初,蒙古族領達延汗統一大漠南北蒙古各部,分設萬戶,並把6萬戶分為左右兩翼。今烏蘭察布地區主要歸右翼萬戶之一的土默特萬戶所轄,後來俺達汗稱雄於大漠之南,把土默特萬戶和永謝部萬戶合並歸己。明隆永5年,俺達汗被明朝皇帝封為順義王。明萬曆年察哈爾布林丹汗繼位。明崇禎5年林丹汗被女真皇太極戰敗,西遷青海。從此,烏蘭察布區域成了察哈爾部落和土默特部落居住之地。公元66年皇太極稱汗,金改國號為清。烏蘭察布區域又納入清的版圖。

    十七世紀中葉,清政府建立後,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在陰山以北的疆域設置六個部落旗,內蒙古西部區域設置廳。乾隆年間今烏蘭察布盟的豐鎮,清水河,和林格爾等地就屬“口外七廳”管轄。光緒年間,又分四子部落及達爾罕部分墾地和村落而設武川廳;分豐鎮東界盧家營地至正黃旗九佐領地而設興和廳;分寧遠北界灰騰梁各村及毗鄰的正黃,正紅兩旗地而設陶林廳;分薩縣兼管達拉特,杭錦,烏拉特墾地村落而設五原廳;又分郡王,紮薩克二旗墾地村落而設東勝廳。故有口外十二廳之稱。9年民國政府成立後將廳改為縣。9年設立“綏遠特別區”。轄歸綏,薩拉齊,托克托,和林格爾,清水河,武川,五原,東勝,土默特旗以及烏,伊二盟的個旗。綏東原有的豐鎮,興和,陶林,涼城四縣則劃歸察哈爾特別區。民國十七年改綏遠特別區為綏遠省。又將並入察哈爾的四縣以及民國十二年以後增設的集寧等五縣一同並入綏遠省。

    949年綏遠省“九。一九”起義,烏盟全境獲得解放,95年4月日成立烏蘭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轄四子王,達爾罕,茂明安旗及烏拉特前,中,後三旗。盟府設在烏蘭花,95年月日改為烏蘭察布盟自治區人民政府,原行政區劃不變,駐地遷往包頭境內昆都倫召,同年月日遷往包頭市內,95年遷固陽城關,954年月7日將固陽縣就近劃歸烏蘭察布盟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954年月5日綏遠省與內蒙古自治區全並,撤銷綏遠省建製,烏蘭察布盟自治區人民政府改為烏蘭察布盟人民政府,95年4月日平地泉行政區建製撤銷,所轄旗縣市正式劃歸烏蘭察布盟領導,根據新的區劃,烏蘭察布盟管轄集寧市,四子王,達茂,察右前,察右中,察右後,土默特旗和豐鎮,興和,卓資,涼城,和林格爾,清水河,托克托,武川縣,改烏蘭察布盟人民政府為盟公署,駐地由固陽遷駐集寧市。在年月日,撤銷烏蘭察布盟,設立地級烏蘭察布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集寧區烏蘭察布大街。在烏蘭察布市設立集寧區。以原縣級集寧市的行政區域為集寧區的行政區域。烏蘭察布市轄原烏蘭察布盟的四王子旗、察哈爾右翼前旗、察哈爾右翼後旗、察哈爾右翼中旗、化德縣、商都縣、興和縣、卓資縣、涼城縣和新設立的集寧區。原烏蘭察布盟的縣級豐鎮市由自治區直轄。而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武川縣劃歸********市所轄九個旗縣區之列,而達茂旗縣劃歸到包頭市管轄範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