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動的導遊旗

二 說說烏盟那點事(1/3)

    順著山路一直下行,前方必經之地就是烏蘭察布市的卓資Щщшlā每一提到這個地名,總讓當地人和一種食品聯想到一起——卓資山熏雞。

    烏蘭察布市原名為烏蘭察布盟,以前下設集寧市、豐鎮市、卓資縣、化德縣、商都縣、興和縣、涼城縣、察哈爾右翼前旗、寨哈爾右翼中旗、察哈爾右翼後旗、四子王旗。

    烏蘭察布,蒙古語,即“紅山口”。在今呼市東北5公裏大青山腳下。盟,即會盟。清朝為了加強對蒙古地區的控製,仿滿清八旗例,在蒙古地區原有製的基礎上建立“盟旗製度”,即對歸附的蒙古部逐一編旗,劃定疆界,從蒙古王公貴族中選任劄薩克管理旗政,然後指定數旗定期會盟於某地,商討重大事務。清朝指定的會盟地址名稱,即作為盟的名稱。清聰6年六個部落旗次會盟於烏蘭察布,始有烏蘭察布名稱。在“烏蘭察布”會盟的原六個部落旗:四子部落,或稱四子王旗。位於原察哈爾省西北角。牧地東西寬75公裏,南北長公裏;喀爾喀右翼部,即喀爾喀右翼旗。又稱達爾罕旗。位於四子部落之西,茂明安之東。牧地東西寬6公裏,南北長65公裏;茂明安旗。位於固陽縣以北。牧地東西約5公裏,南北約95公裏;烏拉特部。位於河套以北,沙漠以南。牧地東西寬75公裏,南北長5公裏。烏拉特部又分為三旗---烏拉特前旗,在本部的西麵,範圍包括五原,包頭一帶及半個河套;烏拉特後旗在本部的東麵,包括包頭,固陽,安北一部;烏拉特中旗,在前後兩旗之間,包括包頭,五原,安北一部。

    烏蘭察布有悠久的曆史。從鄰近的呼市郊區保和少大窯現的古人類石器場和毗連的山西省陽高縣許家窯現的石球石器證實:遠在舊石器時代,烏蘭察布地區就已有人類生存。從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察右後旗,和林格爾縣等地現的細石器以及清水河縣呈現的“仰韶文化”證明,在母係社會時期,烏蘭察布地區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並且會製造石器,從事狩獵,畜牧飼養等生產活動。商,西周時期生活在這裏的遊牧部落有麵方,獯鬻,鬼方等。後來又有林胡,樓煩等民族。他們驍於騎射,善於畜牧,都做過烏蘭察布大地的主人,曆史上統稱他們為戎狄。戰國時期,烏蘭察布大部分區域是趙國和匈奴的領地。趙秦諸國紛爭,該地域受擾,成為中原諸國的徼外地。趙武靈王使林胡,樓煩部臣服後,在陰山下築長城,至高闕為塞,使烏蘭察布盟隔絕於中原。趙國所修的長城至今還在興和,察右後旗,察右中旗,四子王旗,卓資等地留有遺跡。和林格爾,卓資兩縣靠近黑河的地方曾是趙國推行“胡服騎射”時的練兵場。戰國後期,匈奴控製了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秦統一中原後,北逐匈奴,在原來的趙地設置了雲中,代,雁門三郡。並通過“三郡”修了直通今烏蘭察布的豐鎮,集寧,卓資,和林格爾,武川等地的馳道。公元前4年,秦把趙燕之長城加以連接和修繕,稱為秦長城。它從河北省進入今烏蘭察布境內的商都縣,又經過興和,察右後旗,察右中旗,卓資,武川等地沿大青山西去。當時該地域屬雲中郡,雁門郡轄。秦滅後,北方的匈奴興起,乘中原楚漢相爭之機,大舉南進,今烏蘭察布的大部分地區為其占有。

    公元前6年,漢朝統一中原後,匈奴與漢朝形成了對立的局麵。匈奴在今四子王旗境內建立國最高政權機關---中部單於廷。西漢初年的六,七十年間,匈奴的勢力最為強大,並常有戰爭。漢,匈初以兵戎相爭,後通過“和親”改善了漢匈關係。“昭君出塞”就生在這個時期。有史料記載,王昭君曾到過黑河,並黑河即今烏蘭察布境內的大黑河。當時的烏蘭察布南部區域,屬雁門郡,定襄郡,代郡轄。北部地區仍屬匈奴。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