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動的導遊旗

二 說說烏盟那點事(3/3)

    卓資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南部,總麵積9平方千米,全縣轄5個鎮、個鄉:卓資山鎮、旗下營鎮、十八台鎮、巴音錫勒鎮、梨花鎮、大榆樹鄉、紅召鄉。因卓資山得名,原名桌子山,因山頂平如桌麵,故名。945年月日,中國**領導的綏蒙政府決定在此建置,由涼城、豐鎮、陶林、集寧縣部分區域析置。因解放卓資山的戰鬥為賀龍元帥親自指揮,而命名為龍勝縣。95年5月日,改稱卓資縣。

    據考證,卓資縣文物古跡較多,跨越時代較長,既有新舊石器時代和戰國、漢、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珍稀遺物,又有胡漢、匈奴、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多民族的文物古跡。這裏有戰國和遼金元時期的古村落遺址近處,還有舊石器時代的製造場,秦朝的古長城,西漢的古城,隋唐和北魏的古墓葬,明清朝代的廟宇、水井、宅院、驛道、戰場、營盤等遺跡多處。同時,還出土了不同朝代的青銅器、金銀器、陶器、石刻等多種珍貴文物。

    這裏還有一座戰國古城遺址很有考古價值。這是一座占地麵積75畝,地勢狹長而且開闊平坦的古城。在古城背後有一處東西走向的戰國趙長城,該長城城牆寬約米,大部分保存完好,其正麵和角樓遺跡清晰可見,並且有烽火台一處。古城是戰國時期一座重要的軍事城堡。到了西漢時期,成為定襄郡武要縣故城,是西漢北部邊陲軍事重鎮。世紀年代考古現了漢、唐、宋時期的陶瓷、錢幣、建築等遺物。

    來卓資縣旅遊不吃熏雞,就如同去西安沒吃上羊肉泡饃一樣讓人感到遺憾。卓資山熏雞,生產曆史有近百年,遠近聞名,是卓資縣名特產品。它與山東德州扒雞、河南道口燒雞相媲美,榮獲過全國“三雞”之一的美譽。要最地道的卓資山熏雞老字號就要數久負盛名的張金濤熏雞了,按照有著多年熏雞經驗的師傅所講,卓資山熏雞之所以味道鮮美,除了秘製配方和工藝之外,還有獨特的生產條件。其一,有甘美的地下水。水是熏雞生產的先決條件,也可以是重要佐料。用卓資山的水燜煮的雞,芳香鮮嫩,別有風味;其二,卓資縣有養雞的悠久曆史,盛產肥雞,個大體肥;其三,有精湛的傳統技術世代傳授。上個世紀年代初,河北省李珍師傅來到卓資山,把原籍製作熏製品的經驗和本地製作鹵雞的方法結合起來,好水好雞加好工藝,熏製出了上好的卓資山熏雞。此雞有三絕:一是提起熏雞一抖,便骨肉分離,卻不散落;二是雞骨呈透紅色;三是暑伏可以保持左右不變質。如果乘坐火車路過卓資縣站,你就會看到整個站台上遍是當地老鄉在兜售熏雞,甚至還有人會從窗口爬到車箱裏麵一手一隻地挨個叫賣,賣完一隻隨即又從懷裏掏出一隻,價錢通常也挺便宜。但是要買正宗的張金濤熏雞,那還是要進入到縣城裏,才能找到。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