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實話-曆史與現在

正文 集體下棋與民主製度(1/2)

    旅美華人學者蕭公權在回憶錄裏提到,他1930年代在清華教書的時候,同事們有個集體下棋的愛好。凡是集體下棋,奉行的原則不是觀棋不語,而是觀棋必語真君子。隻要有人對弈,圍觀的人自然分成兩撥,群起支招。這不像街頭對弈,下的人和看的人往往素不相識,貿然支招,興許對弈者會不高興,輕者白眼,重者沒準就打起來也未可知。但是清華裏麵的集體下棋,大家都是熟的不能再熟的同事和朋友,前來助拳,無論高低,對弈者都隻好受著。結果對弈從兩人世界的單挑,變成集體對抗行為。

    集體下棋,效率多半高不了,因為每一步都會有集體討論,爭個沒完,達成協議,才能落子,好在對方也遵循規矩,一人一步,斷然不會一個人連走兩步,所以棋局進行雖然慢點,大抵能夠終局。

    這種集體下棋,拿棋子的人,手高手低其實關係不大,反正背後有一堆人出主意,特別臭的棋一般是下不出手的,大家七嘴八舌,爭夠了,棋才下出來,雖然未必有多高,但多半是支招者的集體智慧的結果,一般來說,漏招、勺子或者明顯看錯的事,不大可能出來。但反過來,特別高明的招數,可能也沒有,因為支招者眾,意見往往難以統一,最後的結論,往往是妥協的結果,比如一步棋有上、中、下三策,最後落實到棋盤上的,往往是中策。

    對弈者想要乾綱獨斷,自己當回家,不聽群眾意見,多半行不通,因為眾目睽睽之下,力排眾議,走自己的路,是走不了的,因為大家一定拉你回來,不回來也不行。要想不聽,隻有一條路,那就是棄權不下了,換人。

    最有意思的是,下棋總免不了有輸贏,隻要有輸贏,輸的一方支招者,必然埋怨弈者,即便這個弈者不過是傀儡,輸棋的責任,也都賴他,觀戰支招的,沒有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的時候。如果再戰,大家肯定一致決議換人,隻要被換掉,成了觀戰者,那麽就馬上擁有批評弈者的權利,指手劃腳,顯示高明。

    這種集體下棋,其實很像民主政治,而且是相當成熟的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效率不高,遭逢戰爭,特別明顯,人家突然襲擊了,這邊反應過來,虧已經吃大了,因此,兩次世界大戰,民主國家在開始的時候,往往占下風,有的前線國家,往往來不及好好應對,就被打敗了,比如二戰時的法國。好在一旦反應過來,民主政治由於公民參與度高,資源動員能量很高,因此顯得後勁十足,往往可以憑實力壓倒對方。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