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底稿:晚近中國的另類觀察Ⅱ

正文 第17章 朝堂上的變戲法(2)(4/4)

    皇帝的名號雖然打出來了,但是皇帝之尊的威嚴卻不是一天可以確立的。後世所謂的君主專有的稱謂,像“君”、“朕”、“萬歲”等等,在漢朝還是大家胡稱亂叫。郡太守關起門來自稱“君”,將自家的衙門說成“本朝”如何如何,好像也是司空見慣。顧炎武曾提到,“漢時有以郡守之尊,稱為本朝者,尹宙碑雲,綱紀本朝是也。丹陽太守郭ND261碑,君之弟薨,歸葬舊陵。東觀漢紀雲,歲旦,郡門下掾奉觴上壽,吏皆稱萬歲。”顯然那時的人們並不認為這樣做不妥,不然就不會刻在石頭碑上,否則豈不是“石”證如山,明擺著讓人抓小辮子嗎?

    時代雖然進入了漢朝,但畢竟分封製在中國已經實行了幾千年,郡太守雖然不過是王朝的地方行政官員,但人們依然習慣於把這些在一方說一不二的人當成諸侯來看。加上郡裏的屬吏又往往是太守一手提拔起來的,所以,郡縣裏的曹掾們對於他們的長官確實有君臣之義,當國家真正的君主與他們的頂頭上司發生矛盾時,他們向著誰還真難說。像東漢末年那樣隻把太守當回事,甚至為之死節,而將皇帝置之度外的情況,也許並不是一天造成的。北宋的蘇洵曾經說過:“古者諸侯,臣妾其境內,而卿大夫之家,亦各有臣,陪臣之事其君,如其君之事天子。其後諸侯雖廢,而自漢至唐,猶有相君之勢者,其辟署之權,蓋猶足以臣之也,是故太守刺史,高坐堂上,州縣之吏,拜於堂下。”看來這真是有道理,可惜此老說這話時,太守們早已風光不再了,人們說話也再不敢口沒遮攔。

    帝王之尊,其實是漸積而成的,製度的日益致密,越來越強調“強幹弱枝”,地方的權力不僅日見其小,而且受到種種限製:皇帝與臣子之間,在禮儀上前者地位日見其隆,後者日見其卑。陽崇儒家,骨子裏卻篤信法家的曆代帝王們,更傾向於把自家罩在神秘的迷霧之中,與臣子們保持距離。當然臣子們也很湊趣,除了幾個異端分子之外,大家一窩蜂地起哄“尊王”,弄得至少在讀書人眼裏,皇帝越來越神,到了韓愈喊出“天王聖明,臣罪當誅”的時候,大家說話就必須小心翼翼了。

    宰相的座位

    所謂宰相的座位,不是說宰相家裏或者官邸裏的,而是宰相在上朝時的座位。我們已經習慣了在古代題材的影視劇中,看見不論是什麽朝代,上朝時所有的大臣,包括宰相在內規規矩矩地分班肅立,而皇帝則高高在上,踞坐在龍椅上,聽大臣們低眉順目地奏報。這些場景無疑又氣派又好看,但卻不都是真的。

    在宋朝以前,上朝時宰相是有座位的。魏晉之前,三公就是宰相,“三公坐而論道”,上朝沒有坐的地方哪兒行呢?皇帝坐得,他們也坐得。東晉第一個皇帝司馬睿登基,居然要拉丞相王導與他同坐龍床(那時候還沒引進椅子),丞相不僅有座,而且要和皇帝平起平坐,引得外間紛傳:“王與馬共天下”。這種君弱臣強的局麵一直維持到南北朝結束。隋唐興起,皇帝雖然牛氣了許多,但執政的宰相依然不弱,這個時代以尚書、中書和門下三省長官為宰相,這些宰相們在朝堂之上依然有座位,而且可以跟皇帝爭三爭四地嘮叨。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