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底稿:晚近中國的另類觀察Ⅱ

正文 第6章 革命的意外經驗(3)(2/4)

    來了假冒的孫天生(2)

    過去學近代史,到辛亥革命這段一直感到詫異。同一年內,春天,革命黨人傾盡全力準備的廣州起義,孫中山在外籌款,使盡了渾身解數,黃興在內籌劃指揮,也用盡渾身解數,全國各地革命黨的精銳,齊聚羊城(號稱八百先鋒,實際來了五百),身為革命黨第二號人物的黃興親冒矢石,帶頭衝鋒,浴血奮戰;結果呢,一敗塗地,隻留下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美名。秋天,一群群龍無首的士兵,一哄而起,居然拿下了天下通衢的武昌,然後全國響應,清朝統治如湯潑雪般地瓦解。這其中的道理何在?有人說,這是因為中部革命黨人新軍的工作做得紮實,所以才能一舉成功。可是為什麽做紮實工作的人自己都跑掉了,等到大事已畢才回來,結果群龍無首的士兵已經推舉跟革命一點關係都沒有的黎元洪做了大都督,真正的革命黨隻好屈尊於這個黎菩薩之下(黎元洪最初一言不發,人稱黎菩薩),難道他們連自己都對自己的工作沒有信心?明知道黨人名冊已經落入敵手,卻連布置撤退的起碼工作都沒做,丟下自己的兄弟不管了,這工作無論如何都不能算“紮實”。還有人說,由於保路運動使得武漢新軍被抽調了兩個團(標)前去鎮壓,所以使得駐漢新軍中的革命黨人勢力增加,因此得以一舉成功。可是曆史的事實是,恰是調走的兩個團革命黨人更多,也正是因為如此,帶隊的端方才丟了性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