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底稿:晚近中國的另類觀察Ⅱ

正文 第6章 革命的意外經驗(3)(3/4)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其實,辛亥革命的成功,最主要的功勞是清政府。本來,自1903年開始的新政,雖然行進艱難,但還是有成效的。尤其是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讓朝野溫和的改革派(立憲派)和地方實力派(這兩者有難解難分的關係)很是歡欣鼓舞,以為不僅可以穩步推進改革,而且可以正當地分享權力。然而,在這個過程中,1908年光緒和西太後相繼死去,朝政中樞由一班滿族少年親貴所控製,這些少不更事的紈絝子,上台伊始就做了兩件大事,正是這兩件事斷送了清朝的性命。這兩件事,一是將散在漢人官僚手裏的權力,收到滿人手裏,改變自同光中興以來漢重滿輕的權力格局;一是將地方的權力收歸中央,改變外重內輕的政治格局。具體表現為將袁世凱趕出朝廷,成立滿人皇族內閣,以及收回地方的路礦權(激起包括四川保路運動的收回四川鐵路修建權的行為)。

    驅逐袁世凱,以往的史學家往往沿襲晚清筆記的說法,以為純屬攝政王載灃為自己的哥哥光緒的複仇之舉,其實未必。如果載灃真的有心為哥哥報仇,何不在西太後的安葬問題上做點文章?不至於鞭屍,但削減規模總是可以的。如果載灃這樣做了,政治上肯定得分。光緒的最大政敵其實是那個老太婆,正是她讓光緒過了十年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不到四十歲就飲恨黃泉,居然死在七十多歲的西太後前麵。袁世凱戊戌是否告密,是個沒有檔案確證的事情,何以見得光緒就真的恨死了袁世凱(野史上的話,怎見得句句是真理)?載灃拿袁世凱開刀,其實無非是看上了他手中的軍政大權,必將之奪到滿人自己手裏而已。原來都認為是袁世凱死黨的慶親王奕劻,之所以沒有從中特別地做梗,而且後來得以貴為皇族內閣總理大臣,顯然也有滿人遵行滿人政治的邏輯。無疑,這是這些滿人少年親貴們所犯的最大錯誤之一。當時中外公論,張之洞和袁世凱並為晚清中國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張之洞行將就木,而袁世凱年富力強,批評他不學也罷,好玩權術也罷,但畢竟人家還有術,而且也有人望。驅逐袁世凱,而且找不出任何像樣的理由,硬說人家有“足疾”,強令回家“養屙”,不僅難以服人,寒了一大批漢人官僚的心(雖然袁的政敵感到快意,但其中也不乏狐悲兔死之感),而且導致中樞失去了重心。年輕的時候讀《三國演義》,讀到袁紹兄弟組織討董卓聯盟,由於袁家兄弟處事不公,先是孫堅走了,金聖歎批道:走了一個有用的人。接著曹操也走了,金聖歎又批道:又走了一個有用的人。晚清此時的局麵大體類似,袁世凱走了,張之洞不久也死了,一幹滿人親貴完全掌控了中樞,權力是收回了,但局麵卻不可收拾了。

    至於皇族內閣,則傷了更多的人,立憲派的一腔熱血,被劈頭澆了整整一大桶涼水,涼到底了,不僅是粉碎,而且是羞辱了他們立憲的期盼。至於收回路礦權,更是將連立憲理想都沒有的地方實力派一並傷掉了。在晚清這種動蕩的局麵下,這樣的政策大手筆,隻有滿人親貴得到了利益,而其他所有的集團和階層,統統虧本。滿人集團想不眾叛親離,亦不可得矣。辛亥年革命黨廣州起義的時候,一來皇族內閣還沒有成立,收回權力的政策也沒有特別明確的施行,二來廣州當家的還是漢人的能吏張鳴岐和李準,所以撐住了。而到了10月,一來政策效果開始彰顯,二來又趕上瑞澂這個草包,聞警即逃,結果土崩瓦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