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體簡論

正文 第9章 我國曆代國家政體的曆史演進(1)(1/4)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自從進入階級社會和產生國家以後,經曆了奴隸主階級專政、封建地主階級專政、地主買辦階級專政,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進入人民民主專政時期。在中國的文明史中,封建地主階級專政延綿約三千年。從政體上來說,自遠古最早的國家的建立直至清代,實行的都是以君主為中心的政治製度,即君主製。這是由於自然經濟、分散的小農經濟、地域廣闊等因素決定的。但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不同的曆史朝代,由於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君主製采取的具體形式又各不相同。縱觀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的發展,君主製呈現以下一些特點:

    第一,君主製實行的時間最長,發展最充分、最完備。以皇權為代表的專製主義政體始終是中國古代的基本政治製度。這一製度一方麵有利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在一定曆史時期內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光輝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政治製度保障;另一方麵,由於專製王權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之上的,加上曆代王朝一貫采取重農抑商的政策,嚴重壓製和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當世界上先進國家已經進入資本主義時代時,中國卻停滯不前,仍然停留在封建主義時代。

    第二,君主專製製度與神權政治和宗法製度緊密結合在一起。曆代君主都把自己說成是上天的後裔,稱為“天子”,以此宣揚“君權神授”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同時,依靠宗法血緣關係,通過實行皇位世襲、“親貴合一”、世卿世祿、封邦建國、蔭官襲爵、舉孝廉等製度,將國家製度與宗法製度密切結合在一起,將王權與神權、族權、父權等密切結合在一起,以協調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關係,維護王權統治。

    第三,在漫長的政治製度的發展過程中,以宣傳“禮樂”和“仁義”、主張“德治”和“仁政”為核心內容的儒家經典是君主專製製度的理論基礎,是封建統治階級的最高信條,是封建政權各項製度與政策的依據。以儒家學說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成為君主專製製度長期穩定的重要因素。正因為如此,中國古代的政治理論很少像西方那樣重在探討政體形式,而更多地是在維護君主專製政體的前提下研討治國之道和統治之術。

    第四,圍繞著君權與相權的矛盾,中樞機構不斷進行調整,先後出現的所謂“中朝”與“外朝”、宮府分離、宮府合一、三省製、內閣製等製度,直接影響著中央政權組織的具體形式,使得中國的君主專製政體呈現出自己的特色。

    一、奴隸製時期

    我國的奴隸製時期,從夏朝建立國家開始到春秋戰國大變革時期,約長達兩千年。其間建立了夏、商、周(西周、東周)三個朝代。三代王朝均屬君主製政體,君主稱為“王”(國王)。

    共同特點是:確立了王位世襲製,設立了國家中央機關(朝廷),建立了官吏製度。

    (一)夏朝的中央政權組織

    夏朝是我國古代產生的第一個奴隸製國家,還不可能呈現出完備的國家形態。由於史料的缺乏,我們隻能從有限的文獻記載和考古學的一些成果中大略探測到夏朝國家政權組織的主要特征:夏朝是由一個個族群小國聯合而成的族群國家,是以“夏後”為盟主的諸侯邦國(部族)聯盟。王都作為王權的象征和國家機器的外殼已經出現,“禹都陽城”;作為國家機器重要組成部分的王宮、宗廟製度也隨之產生;作為國家存在的經濟體現——賦稅開始形成,“自虞夏時,貢賦備矣”。

    在中央政權機關,作為特殊的公共權力,逐漸建立起國家行政管理機構,設立了各種不同的官職:君主的左右設有三老五更、四輔、四嶽等輔臣之官,設置了司空、後稷、司徒、士或大理、共工、虞人等六卿政務官,以及遒人、嗇夫、車正等行政事務官和直接為夏王服務的家臣。其政權組織的突出特點,一是官吏的設置還保留著氏族原始民主製的因素。如君主左右的輔臣是從氏族社會的長老議事的製度發展而來的,他們的職責是輔佐國王,以備顧問谘詢。擔任這些職務的是當時最有學識經驗和享有很高社會聲望的人。國家遇有大事,國王委派大臣,都要請教四輔四嶽。二是把行政管理與神權政治結合在一起。表現為夏代中央機關設立以典三禮的“秩宗”一職,“三禮者,天地人之事也”。秩宗為掌宗廟祭祀之官。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