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壞脾氣-晚近中國的另類觀察

正文 警惕“兒戲戰爭觀”的重現(1/2)

    早聽說電影《小兵張嘎》改編成電視劇了,隻是鄙人一向對所謂的“名著”改編印象不好,所以並沒有注意。這幾天看書看累了,打開電視,手裏拿著遙控板,一通胡摁,居然瞥見此劇正在“熱播”,忍不住多看了一會兒。發現原來在那裏,戰爭已經變成了地道的兒童遊戲,比當年的“嘎子”更進了一層:嘎子和胖墩們,出入戒備森嚴的日軍司令部,就跟到他們二姨家串門一樣,連票都不用買。

    出於宣傳革命英雄主義的需要,在過去相當長的歲月裏,我們的電影戰爭題材占了絕大部分;而戰爭片無論拍得好壞,調子都差不多相近,無論是殲滅戰的大場麵,還是遊擊戰的冷槍冷炮,敵人總是一片片地倒下,我軍縱然死上一個也難。其效果,在小孩子看來是這樣的:打仗好玩。文革時期享有豁免權,得以跟八個樣板戲一起放映的《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特別典型,而文革時期遭到禁映的《小兵張嘎》也是如此,雖然此劇老少鹹宜,尤其受小觀眾的喜愛(本人就是其中一個)。那年月,由於受這種戰爭片的影響,跟我上下歲數的少年們,對於戰爭有著近乎狂熱的追求和喜愛。1969年“珍寶島事件”期間,我們自覺自願,沒黑沒夜地挖地道,隻是我們那裏地下水位太高,地道沒等挖完就被淹掉了,怎麽也找不到《地道戰》的感覺。大一點的孩子們還設法做土製火藥槍,甚至比著《地雷戰》的樣子做地雷(最後被老師製止)。大家隻有一個念頭,盼望著仗快點打起來,打得越大越好。

    盼望打仗,當然是希圖通過戰爭當英雄。雖然大人也告訴過要戰鬥就會有犧牲,但潛意識裏都覺得英雄挺好當的,無論敵人武器怎樣精良,人數如何眾多,但都可以被幾個毛孩子捉弄得團團轉,一個一個地被幹掉。無論國民黨還是日本人,都隻是革命的好人(包括紅孩子)的武器運輸隊,和供他們戲耍而且可以隨便殺掉的狗熊。

    中國的孩子真是有幸,在全世界(包括前蘇聯)都在反思戰爭的殘酷性的時候,而我們的電影卻硬是給孩子的心靈中留下了戰爭好玩的強烈刺激,以至於天天盼著戰爭的早日到來。當年中蘇戰爭沒有爆發,在今天看來算是萬幸,可是在那時的我們看來卻是萬分的遺憾。不過,比我們年紀大一些、同樣受過這類電影熏陶的哥哥姐姐輩,似乎比我們更有幸,他們中的不少人居然趕上了真刀真槍地操練電影裏教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講,文革中武鬥能夠那麽迅速地從棒子、紮槍升級到槍炮甚至坦克,而且全麵演練攻堅戰、遊擊戰、麻雀戰,這一切跟我們強烈的宣傳甚至教學目的的戰爭片不無關係。隻是,這些招數沒有機會在“帝修反”身上施展,全用在了“本來沒有根本利害衝突”(毛澤東語)的自己人頭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