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壞脾氣-晚近中國的另類觀察

正文 《新生》事件與日本的邏輯(1/2)

    前一陣,因亞洲杯中日決賽日本隊遭到中國球迷大噓,日本傳出了要求中國修改教科書的聲音,認為教科書裏抗日戰爭的內容諸如“南京大屠殺”、“萬人坑”,是一種“反日教育”,應該刪去。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總覺得有什麽地方有點耳熟,哦,想起來了,原來上個世紀30年代,自“九·一八事變”到全麵抗戰爆發的這段時間裏,中國人經常會被日本政府告知,要求中國政府取締“反日宣傳”和“反日教育”。其中,發生在1935年的“《新生》事件”,就是此類中日交涉的“傑作”。

    1935年5月4日,上海的《新生》周刊發表了一篇署名易水的文章《閑話皇帝》,在提及日本天皇的時候,稍有不恭之詞。第二天,上海的日文報紙馬上作出反應,說是《新生》侮辱了天皇。在上海的日本浪人馬上上街遊行,一通打砸,不少商家的玻璃櫥窗倒了黴。緊接著,日本駐上海領事向國民政府和上海市政府提出抗議,要求他們向日本謝罪,嚴懲有關責任人,停止一切形式的反日宣傳。而日本的國內,更是一片甚囂塵上的“懲戒支那”的聲音。自以為處在“剿共”關鍵時刻的國民黨政府,此時表現得身段柔軟而卑躬,不僅強令《新生》停刊,將《新生》的老板杜重遠交付法庭審判,判刑14個月,而且撤消了讓《閑話皇帝》漏網過關的上海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撤換了上海市公安局局長。這就是當時震驚世界的“《新生》事件”。

    事情過去了將近70年,世界變了,中國更是大變了,但是惟獨日本有那麽一些人卻依舊是老樣子。本尼迪克特(《菊與刀》一書的作者)說日本人的特性之一是特別在意別人對他們的看法,其實這不算是日本人的什麽獨特之處。大概但凡是人,都希望別人說自己好,不說或者當麵不說自家的短處、壞事和糗事。東方人可能比其他地方的人對此更在意一點,西方所謂比較注意麵子而已。可是,自甲午(1894年)以來的日本,實際上是在不停頓地幹壞事,卻又不停地用外交和武力威脅的方式不許被加害者說他們,這裏已經不是麵子問題,而是超級的強橫霸道了。因為強盜搶劫殺人之後,一般不會在意被害親屬的抨擊和叫罵,更不會出麵製止這種苦主的可憐舉動,但是當年的日本卻能做出來。自甲午以來,每當中國局勢稍有好轉,日本就會有點動作。辛亥革命後好容易政局穩定了,人家出來逼袁世凱簽“二十一條”,讓袁世凱政權失去合法性;國民黨政權取代北洋政府,好容易進入清亡後第二個穩定期,人家來了個“九·一八事變”,讓亡國的危險始終壓在本該大規模建設的國民政府頭上,占了東北還不夠,再占熱河,再侵綏遠和冀東,進而整個華北,害得平津連一張安靜的書桌都放不下。欺負人欺負到這個份上了,還不許人家叫,一叫他們就抗議,就要“懲戒”。按他們的邏輯,他們在中國幹的所有壞事,殺人放火搶東西占土地,都是中國人反日遭到的“懲戒”,屬於他們的“自衛行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