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壞脾氣-晚近中國的另類觀察

正文 私塾消失背後的黑洞(3/3)

    更耐人尋味的是,從白話文的改革到漢語拉丁化的嚐試,主導者莫不以平民主義為圭臬。據說把“引車賣漿者流”的語言引入書麵文字,不僅可以把文言的死文字變活,而且還可以提高平民的識字能力。然而,在改革實踐中,真正落實到紙麵上的文字,則流為各種形式的歐化語式,長句子加倒裝隻是比較露骨的一種,而較為活潑的散文體則比較隱蔽。而落到教育層麵(白話文的提倡,沒有經過幾場像樣的戰役,就在提倡尊孔讀經的北洋政府首肯下,在全國中小學推行,1922年北洋政府宣布廢除所有的文言文語文教材,代之以白話文),白話文的教學,並沒有獲得提倡者預期的效果,使平民的語言學習更加便捷容易,書麵的文字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美籍華人學者唐德剛說,他在私塾的時候已經讀了《文選》和《通鑒》這樣的大部頭,轉入小學卻要大念特念“早晨和雄雞”、“喔喔喔,白月照黑屋”。這種“喔喔喔”的語文教育,固然背後有西方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支撐,但喔不出名堂是肯定的。身為學者,吃文字飯的唐先生,他用中文寫作的功夫,估計十有八九不來自這些“喔喔喔”。今天,語文教學效率低下的問題,已經成為教育界和網上議論的話柄,九年甚至十幾二十年教不出能寫流暢母語文字學生的現象,並不是個別的事例。然而,我們的教育部門,其實對此並不真的在意。因為,說到底,現在衡量國家教育的現代化程度的指標,跟學生漢語程度的高低沒有多少關係。

    盡管私塾因師資和生源的差異,教學效果不一,但在漢語教育上的功效,卻是不容否認的事實。這說明,傳統的學校教育方式,應該有其合乎漢語規律的成分,盡管它很土,很不現代。不僅如此,私塾還告訴我們,對於中國人來說,語言的學習,並不隻是個文字的識別、掌握和訓練的問題,漢語教育,原本就和中國文化的母體息息相關。當中國文化的命運淪落到被逐漸邊緣化地步的時候,學生對漢語的掌握不可能好,甚至,對漢語本身都不會太在意。眼下,高考的英語已經和漢語語文一樣,達到150分的水平,意味著在中國的中小學裏,英語的學習時間和力度都要超過漢語。在此之前,大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已經占到大學期間所學全部科目的三分之一到一半。教育部所提倡的英語教學正在成為時髦,中國的現代化終於迎來了它的雙語時代(其實是英語偏重的時代)。也許,過不了多久,我們就會像香港一樣,學生會寫的漢字不多了,人人說話都夾雜著一個又一個的英語單詞。西方人說,所謂的中國人,不是一個種族的概念,而是一個文化的概念。不知道按這個說法,到那時候,這個世界還有中國人沒有?

    私塾的消亡,暴露的正是一個巨大的文化黑洞。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