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壞脾氣-晚近中國的另類觀察

正文 私塾消失背後的黑洞(2/3)

    “禮”在農村社會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在於秩序的建構和維持。農民固然可以從鄉間戲劇說唱中知道什麽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仰慕忠臣義士、義夫節婦,但卻隻有在不斷的禮儀演練中,才可能明了什麽是大小尊卑、昭穆遠近,學會怎麽樣進退有據、行止有節甚至禮讓恭謙。從某種意義上講,煞有介事的禮儀氣氛和一板一眼的禮儀程序,是鄉民學會服從秩序的最好老師,而演禮導致的肌肉記憶,遠比言者諄諄的說教更有效。也可以說,鄉村社會的秩序,主要是靠禮儀活動的展開來維持的。也許,這就是為什麽自孔子以來,儒家學說的內涵經過了許多次的轉換,但禮依然是其核心內容的原因。實際上,私塾的其他教學內容,也跟“禮”不無關係。對儒家經典的學習、掌握,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學習禮的內涵,而文字的訓練,比如“對對子”的練習,在鄉下的功用就是寫對聯。對聯不僅用在年節,而且用於相互往來,吊死賀生。從這個意義上,上學才真的能實現“知書達禮”。因此,我們說,私塾教育和鄉村社會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屬於一個有機的整體。私塾和鄉村社會的鄉紳一樣,具有牽一發動全身的地位。私塾教育的缺位,從長期來看,不僅會導致農村識字率的下降,而且會使鄉村社會的既有秩序出現紊亂。

    顯然,清末新政以來的教育改革,對農村社會產生的影響,事實上超過了學者們所能給出的估量。傳統私塾教育的迅速衰落和鄉村精英的流失,背後是農村日常生活的失常和禮俗秩序的紊亂。在軍閥混戰的大背景配合下,最後隻能導致鄉村暴力化傾向的泛濫,對中國的未來政治走向產生了導向性的影響。當然,任何後發現代化的國家,現代化的過程總要付出代價。也許有人會說,鄉村的衰敗,就是現代化不可避免的成本。然而,清末以來教育改革的成本,並沒有在鄉村的迅速敗落麵前停止支付,所謂新舊教育嬗變所蘊涵的文化尷尬,實際上一直折磨著國人,直到今天。

    晚清以來,傳統和現代的二元對立日益凸顯。傳統就意味著舊,意味著落後,現代則代表著新,代表著進步,體現著進化的方向。隻要是現代的,就意味著具有道德上的正當性和行動上的可行性。更可悲的是,作為被西方逼上現代化路徑的中國人,我們幾乎忘記了在所謂的傳統和現代的二元話語中,事實上隱藏著的是中西文化衝突的命題。西方的傳統和現代命題,和我們的並不是一回事,他們的傳統與現代是一個脈絡裏的延續,現代裏也包含傳統的東西,現代對於傳統,更多的不是背反,而是揚棄,甚至現代性的啟蒙,也可以借複古的名義進行。但是,到了中國的語境裏,事情則發生了變化,傳統意味著中國,而現代則等於是西方;現代化的過程,不管我們有無自覺,事實上都包含有以西方替代中國的意義。以漢語教學為例,在基本上放棄了拉丁化的嚐試後,絕大多數教和被教的人,其實並沒有意識到我們的教學實際上還是一個“以夷變夏”的過程。自《馬氏文通》以來,漢語一直在被主謂賓、定補狀的語法體係所閹割著,被名詞、動詞、形容詞的分別肢解著。從小老師就告訴我們,王安石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他把形容詞“綠”當作動詞用。長大了才知道,其實漢語原來根本就沒有這種動詞形容詞的分別。所有的語法概念,不過是人們借來切割,不,淩遲漢語的西方語言學的手術刀。當然,跟所有的手術刀一樣,凡是叫這個名字的東西,都意味著“科學”,因此具有無法抵禦的魔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