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壞脾氣-晚近中國的另類觀察

正文 簧聲戲影裏的西太後(2/3)

    一個官聲很是不怎麽樣,又貪又蠢的小小知府吳棠,隻因為在西太後扶父之柩歸葬的落難之際,誤送了一筆饋贈給她,待到昔日的待選秀女成了太後,吳棠就開始官運亨通,位極人臣,不管犯了多大的錯,任誰也參不倒。八國聯軍打上門來,老太婆落荒而逃,一口氣跑了幾百裏,連口水都喝不上;兵荒馬亂之際,懷來縣令吳永好歹總算準備了一鍋稀粥,讓老太婆喝得舒心,於是也成了一個參不倒的人物。接下來,來自廣西的岑春煊,脾氣壞得要命,逮誰得罪誰,隻因為在西太後逃亡途中第一個帶兵前來護駕,也因此而官運大好,甚至連朝廷份量最重的慶親王奕和袁世凱聯合參奏,都沒能動得了他的烏紗。在有恩報恩的同時,西太後對待功臣也相當地富有人情味,所謂的中興名臣,無論以後的作為如何,都會頂著一堆官爵頭銜終老,臨了的諡號還會給找個最美好的詞。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自不必說,連沈葆禎、袁甲三之輩也同等待遇。中興名臣中,遭際最差的是郭嵩燾,出使西方後,再也沒有被起用。但他的倒黴主要怪他第一個吃禁果,以翰林出身的身份跑到了洋鬼子的地方做事,以至於官場輿論說他去“事鬼”,意思是伺候鬼子。西太後待他的不好,也不過就是沒有很快再用他而已。

    查一查二十四史,善待功臣的皇帝當然也有過幾個,但是對臣子報恩的帝王卻幾乎沒有。從理論上講,皇帝實際上沒有什麽恩人,所有人對他好都是應該的。即使所謂對他有恩的功臣,以後如果犯了錯或者不合皇帝的意,那麽也一樣是要受到懲罰的,否則就不足以維持朝廷的綱紀。隻有民間的戲曲裏,才會按農民的思路,編出一些抨擊帝王負恩的故事。顯然,西太後的這些作為是上了京劇故事的當。

    反過來,對於那些她認為負了她的人,西太後也決不吝惜報複的手段。在西太後眼裏,最大的負心人就是戊戌以後的光緒皇帝。對於這個她從小拉扯大的皇帝,她理所當然地認為有說不盡的恩義。戊戌事變,西太後不僅將譚嗣同圖謀借兵圍頤和園的事算在光緒頭上,而且更加惱怒他居然陷她於不得不完全交出權力的窘境,逼得她發動不得人心的政變,重新拿回權力。在西太後謀求廢掉光緒,遭到地方督撫和洋人的反對而無法實現之後,身為皇帝的光緒就成了世界上最可憐的人,不僅衣食不周,而且得不時地忍受無休無止的精神折磨。連宮裏經常性的演戲活動,也成了西太後折磨光緒的最好方式。戊戌政變之後,宮裏最愛演的戲是《天雷報》,這是一出養子得中狀元之後,不認養父母,最後遭到雷劈的戲。這出戲此時在宮裏演出的時候,西太後特意要求加到五個雷公和電母,狠狠地劈那不孝子,同時將不孝子換成小花臉,一副小醜模樣。麵對這樣一出明擺著是譏諷的戲,光緒必須得陪著西太後從頭到尾地看,一邊看,還要一邊發表意見,痛罵自己。對光緒的怨恨,西太後至死未消。在1908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六日,光緒37歲生日的前一天,西太後特意安排在皇帝的“萬壽節”前夕,演出三國戲《連營寨》。這出戲演的是劉備為關羽和張飛報仇,興師伐吳,最後失敗的故事。戲裏劉備是主角,有一段哭祭關羽和張飛的戲,滿台白盔白甲白旗號,氣氛極其壓抑。其實,平時在宮廷演戲也是很講究吉祥的,而在皇帝生日的“前三後五”的慶賀期內,演這種哭靈戲,無疑是一種別有用心的詛咒。此時的光緒已經病入膏肓,經這番刺激,幾個月後便撒手歸西。而連續拉了幾個月稀的西太後,卻終於熬過了比她年輕三十幾歲的光緒,在光緒死後第二天才咽了最後一口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