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心路八十年

導言(3)(3/3)

    四

    1840~1920年這八十年間,中國農村社會結構出現了一係列變化。首先是納捐、軍功撐開了仕途之門,縉紳階層素質下降,原先皇權與鄉紳這樣雙層架構的政治格局變得繁複而紛亂,政治變得更加赤裸裸,無複有道德掩飾,原來結構中的製衡機製漸次喪失,鄉村政治向著不利於農民的方向惡化。最後,隨著科舉製的變革直至消亡,進入仕途,跳出龍門與“洋學”發生關係,農村中的優秀分子紛紛擁入城市(在那裏才可以接受西學教育,或者找到出路),鄉村政治愈加不堪,隨著農村的破產日益加劇,流民階層空前膨脹,庚子以後,中國政治無序化趨向加劇,清王朝垮台,流民階層的上層以軍閥、流氓身份上翻進入統治層,鄉紳則開始武化、惡霸化、流氓化,鄉村的破敗與社會秩序的紊亂都臻於頂點。中國農村的近代化陷於一個日益惡化的政治經濟環境。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