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寵愛自己的心:生活中的心理妙招

正文 第29章 育兒篇(5)(1/4)

    家長教育方法不當

    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生特別是低、中年級學生,其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很大,父母的主導傾向是什麽,對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願不願意學習和怎樣去學習的指示器。家長不當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現為:

    1.過分溺愛或放任自流。學生胡某,小學一年級學生,獨子。父母經商,工作繁忙,顧不上教育孩子。胡某活潑好動,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願意寫作業、學習成績老是跟不上,對生活中的小常識一無所知,生活自理能力極差。他每天上學都由奶奶背著書包送他到教室。該學生連整理書包、係鞋帶等小事都不會。由於父母的放任自流與奶奶的過分溺愛,導致該生缺乏責任心與自製力,上課自由散漫,獨立性較差,把不良的生活習慣(自己該做的小事不做)帶到學習中來(自己該完成的作業不完成),久而久之,學習自然跟不上了,越是跟不上,越是不願學習,形成了惡性循環。

    2.要求過嚴或態度粗暴。對孩子嚴格要求固然重要,但過分地嚴格特別是用粗暴的手段對待孩子,非但達不到要求,反而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如小學四年級學生徐某,一至三年級均是班級學習委員,酷愛學習,遵守紀律,聰明溫順,是老師心目中的“尖子生”,父母的掌上明珠。但由於父母對她的期望過高,要求過嚴,父母要求女兒每門功課必須在98分以上,有時考了97分,在班上名列前茅,父母仍不滿意,稍不用功,少不了一頓皮肉之苦。在父母的過激管教下,徐某的心理壓力很大,學習絲毫不怠慢。從四年級開學以來,她感到力不從心、疲憊不堪,學習成績明顯下降,對學習也產生了厭倦,尤其對考試產生了恐懼。

    從徐某的學習問題中可以看到,這個小學生的厭學情緒完全是因父母的過分期望和粗暴的懲罰手段引起的。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就要被責罵,受皮肉之苦,使孩子疲於奔命,叫苦不迭,以致造成嚴重的身心疲勞,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還存在這樣傳統的棍棒式教育,孩子怎麽會視學習為樂事呢?

    3.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溫暖。我們都明白,一個充滿“戰爭”氣氛的家庭,隻能給孩子帶來焦慮和不安。孩子沒有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心理上有壓力,就容易引起厭學情緒。許多資料都表明,“問題家庭”中存在的“問題子女”的概率要大大超出正常的家庭,同樣,產生厭學情緒的孩子也較多地出現在“問題家庭”中。

    家庭教育要注意以下幾點:

    1.家長應正確地認識孩子,從實際出發轉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要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要多關心愛護孩子,少橫加指責,努力創造溫暖、和諧的家庭氣氛。

    2.家長要努力挖掘孩子的優點,對孩子微小的進步都要給予真誠的鼓勵和表揚,幫助孩子樹立自尊和自信。

    3.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孩子掌握科學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教師教育教學手段不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一位厭學的學生說:“我原本是一位很愛學習的女孩,但是自從換了新老師後,有一次我因一道題不會做,老師隨口就是一句:‘你怎麽像豬一樣笨!’難道我真的那麽笨嗎?從那以後,我不想再上數學課了……”老師一句漫不經心的話就這樣嚴重地損傷了學生的自尊,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