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寵愛自己的心:生活中的心理妙招

正文 第25章 育兒篇(1)(1/4)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一、不要錯過孩子發展的關鍵期

    1936年,心理學家洛倫茨得到了20枚雁鵝蛋。他將其中的10隻讓家鵝來孵育,另10隻放在烏龜身下。當第一隻小雁鵝孵出來後,他情不自禁地將它從養母身下拿出來,就近好好地端詳了一番。就在這時,新生的雛鵝忽然凝視著他,發出了單音節的叫聲,洛倫茨聽懂了,這種叫聲代表“哭泣”,於是,他立刻發出“安慰”聲來回應它。小鵝也聽懂了,緊接著發出一陣多音節的叫聲,這代表“快樂”。就在這一問一答之間,洛倫茨過足了癮,他轉身準備離去。可是,小鵝卻不答應了,還沒等洛倫茨走出幾步,它立刻“大哭”,並且從母鵝腹部堅決地爬出來,蹣跚地追著洛倫茨而來,他抓起小鵝,依舊將它塞回家鵝的身下,但是,它立刻又追著爬出來。它雖然跑得跌跌撞撞,頭重腳輕,但卻在明白無誤地傳達一個信息:它已將洛倫茨這個大男人而非那隻家鵝,視為母親了。

    從這個試驗開始,心理學家開始關注對“關鍵期”的研究。關鍵期是一個特定的年齡時期,在這個時期之內,孩子們最容易學會和掌握某種知識技能、行動動作,例如語言、樂器,等等。在這個時期,如果為孩子提供適宜的環境,對他進行及時的教育,孩子學起來最為容易,學的也最快,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這時如缺乏適宜的環境影響,也可引起病態反應,甚至阻礙日後的正常發展。在關鍵期內,孩子對環境影響極為敏感,對微細刺激就能發生反應。但如果錯過關鍵期再去學,就不容易再出現這樣好的“時機”,就要花費很多的精力和時間,事倍功半。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關於“兒童智力發展速率問題”的研究,提出了5歲前是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的假說。他指出:“在智力發展的關鍵期,智力發展1年的效果超過在其他時期中8年至10年的智力發展效果。在幼兒時期被剝奪或忽視了智力刺激的兒童,將永遠達不到他們原來應該達到的水平。”他的研究給我們的啟示是:對兒童進行教育要抓住關鍵期,特別要不失時機地對他們進行早期教育。

    張女士的孩子樂樂今年隻有兩歲,但是聽別人說,孩子學寫字學得越早,智力開發得也就比別的孩子好,將來進小學以後,起點就越高,成績也會比其他孩子更好。所以,張女士每天都要抽出時間來教樂樂寫字,但是一個月過去了,卻沒有一點進展。剛開始,孩子還因為拿筆“畫條紋”很感興趣,覺得很新鮮,但是漸漸地就覺得這件事情太枯燥了,再加上每次都不能做到像媽媽希望的那樣,遭到了媽媽的幾次批評。所以現在,一到要學寫字的時候,樂樂就哭鬧不止,不願意再抓筆。張女士很無奈,難道讓孩子早點學寫字也有錯麽?

    其實,孩子寫字的敏感期在4歲左右,閱讀的敏感期在5歲以後,因此寫字要早於閱讀,1歲半左右孩子很喜歡拿筆縱向劃,此時他在發展他肩臂肌肉的力量和協調性,這時應該給孩子創造機會讓他多畫,2歲半左右就可讓他拓印了,到了4歲他自然會拿筆開始描字了。但是,像案例中所提到的孩子,在2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規規矩矩”的寫字,顯然是還沒有達到孩子的發展水平。在正式的學習寫字之前,可以讓孩子多畫一些線條(塗鴉),鍛煉手的靈活性、肢體運動的能力。也可以學學書法,書法運筆速度慢,字大,好分析字的結構,容易掌握,以後能運用到寫鉛筆字當中。

    古今中外有不少卓有貢獻的成才者,都是接受早期教育的。德國法學博士卡爾·威特3歲時開始識字;6歲時能用德語、法語自由閱讀;八九歲時已能自由運用六國語言,並通曉動植物學、物理、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考入萊比錫大學;14歲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被任命為柏林大學法學教授,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才。這主要是他父親老卡爾·威特對他進行早期教育的結果。他父親教育理論的核心是:“對兒童的教育必須與兒童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孩子成為天才還是庸才,不是決定於天賦的多少,而是決定於生下來後到五六歲時的教育。”老威特的教育是符合兒童可能能力的“遞減法則”的,即教育孩子開始得越晚,兒童能力的實現就越少。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就是為杜絕這種遞減,要不失時機地給孩子以發展其能力的機會,要讓孩子盡早發揮其能力。老威特就是根據這種理論對小威特進行早期教育的,所以,他最終把小威特培養成為舉世聞名的天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別猶豫,趕緊下載微風小說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