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二版)

第九節 中唐決策機製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2/3)

    如果連在下麵混過、嚐過辛苦的李隆基都喜歡宦官,那麽他從小生長在深宮裏的兒子上台後,事情就變本加厲了。在唐肅宗時代,親信宦官李輔國,其權力之大,是名副其實的“輔國”。不僅唐肅宗的所有決策(拍板),都要跟他商量和由他傳達,而且他還手握皇帝禁軍的兵權,連皇帝的小命都掌握在他的手中。從此,開始了唐朝宦官專權的時代。

    盛唐軍事變革,府兵製廢弛,募兵的結果,使原來擔任宮廷宿衛的南衙十六衛逐漸空虛,將領成了安置老人的虛銜,而屬於北衙的皇帝親軍則膨脹起來。先是北衙六軍地位突出,左右禦林軍在武則天之後的一連串政變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後來,北衙禁軍又擴展出左右龍武軍、左右神武軍以及左右神策軍、左右神威軍。從李輔國開始,這些禁軍的將領都非實領,軍權實際上掌握在宦官手裏。唐朝後期,左右神策軍成為禁軍中的主要力量,自唐代宗時的宦官魚朝恩始,凡以神策左右護軍中尉名義統領該軍的宦官,就是事實上的宦官領袖。

    跟宦官權力膨脹、日益受到皇帝寵信的狀況相適應,唐代宗時,專為宦官設置樞密使一職,負責各地奏章的接受和皇帝旨意的下達。後來,這種口銜天憲的樞密使權力愈發膨脹,到了唐憲宗時,已經開始參加政事堂宰相議事,成為名副其實的“內相”。

    這是後人想象中的楊貴妃,顯然過於苗條了

    不過,宦官雖然專權,但他們畢竟是需要嚴重依賴皇權的群體。一般隻要不觸犯他們的利益,宦官並不與皇權發生直接衝突,淩駕於皇權之上的事情實際也不多見。隻有皇帝打算將他們除滅時,他們才會起兵反抗。像“甘露之變”這樣的事情,畢竟是不得已而為之。況且,在大多數情況下,宦官都是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作為皇帝耳目存在的。跟從前一樣,宦官的專權,完全是皇帝感到對政局失去把握、拚命擴張皇權的結果。宦官被派往各地監軍,中央機構專設樞密使以參與決策,甚至讓宦官掌管禦林軍,都是皇帝的意思。行廢立之事,對宦官來說,也不過是為了找一個對他們好的皇帝。事實上,如果皇權真的衰落了,宦官的命運也會一同衰落。

    2.體製內因素的畸變:翰林學士參政

    在內廷設置待詔和供奉的文學之士,本是唐朝的一種慣例。唐初就設置弘文館,選拔一些文學辭章之士,進入大內,做皇帝的文學侍從,以他們的文學才能,為皇帝服務。這些人從本質上講,隻不過是給皇帝解悶的清客,跟其他以自身技藝伺候皇帝的人沒有什麽區別,比如下棋的、寫字的、說唱的、占卜的,甚至還有僧人和道士,他們與文學之士一樣,都有待詔和供奉的頭銜。這些文學之士,伺候好了,可能像張九齡、張說那樣的升上去,直至位為宰輔,也可能像李白那樣,放回民間,依舊白丁。開元年間,添了集賢院、翰林學士院,文人的地位略有提高,具有正式官員的身份,不再與說唱、雜技者同列,但依然沒有擺脫供奉的性質。當然,偶爾翰林學士也會被召去草擬一些文辭華麗的製誥,即皇帝為某項禮儀性事務特別頒布的詔書。但這些人和他們身屬的機構,基本上屬於體製內的閑置部分,沒有什麽具體政務需要處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