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二版)

第九節 中唐決策機製的變化以及宦官專權的原因(3/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然而,傳統製度有一種特質,就是凡是處在權力中心的人,即使沒有製度規定權限和具體管理的事務,或多或少都會對權力的行使產生影響,因而自己也具有了某種權力。晚唐的政治,由於藩鎮的存在,是一個外重內輕的結構。在這種結構的刺激下,皇帝越來越擔心大權旁落,因此對原有決策體製和行政網絡都不放心,更加趨向於求助自己、擴展自己個人的權力。因此,屬於內廷的和皇帝身邊親信的權力也因此而得到擴張。宦官從某種意義上講,是皇帝朝夕相處最可信賴的人,所以,權力膨脹得最快。接著就輪到了翰林學士。因為跟宦官相比,翰林們畢竟有文化,有政治頭腦,可以更好地為皇帝出謀劃策。因此,在晚唐,翰林學士院逐漸發展成了一個內廷的決策參與機構。學士們不僅將一部分詔令起草權抓在手裏,而且對皇帝的最後決策(拍板)給予建議,儼然與外廷的宰相形成分庭抗禮之勢。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宰相甚至要聽命於得寵的翰林學士。比如著名的“二王八司馬”改革的發動,其中的“二王”就是翰林學士,他們在唐順宗在世的時候,居然操縱了整個政局。

    古代政治是個講究平衡的政治,製度是平衡的一種保證。晚唐皇權的膨脹固然有它的道理,但這種膨脹引入的種種非製度因素,導致製度的變形,不僅不能改變內輕外重的局麵,反而使得中央政府政出多門,決策混亂。宦官的幹政更是破壞了朝廷的政治文化氛圍,使得朝野朋黨之爭加劇,官場道德下降,導致國勢更衰。

    需要掌握的概念

    三省六部 開皇律 科舉製 集體宰相 政事堂 宰相會議 進士科 明經科 省試 行卷 朋黨 流內流外 告身 四善二十七最 府兵 上番 團結兵 騎 官健 內輕外重 節度使 牙兵 書記判官 三京府 都護 五刑十惡 八議 三司推事 甘露之變 翰林學士 樞密使

    思考題

    1.隋朝創製的基本框架是怎樣的?

    2.唐朝宰相體製的特點是什麽?

    3.為什麽說唐朝中央政府的運作方式是君逸臣勞模式?

    4.科舉製對於官僚製的意義是什麽?

    5.唐朝科舉製有哪些內容?

    6.唐朝科舉製有哪些隱性製度安排?為什麽能夠實現這些安排?

    7.科舉製度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有哪些?

    8.唐朝的官員任用與考核製度的基本內容有哪些?為什麽要定期考核官員?

    9.唐朝的監察製度跟政治運行有何關係?

    10.府兵製為什麽會最終廢弛?

    11.唐朝的開邊政策與募兵製有何關係?

    12.唐朝道這一級地方政權有著什麽樣的演變過程?

    13.唐朝地方建製的特點是什麽?

    14.為什麽說隋唐司法製度的改革越發趨於人性化?

    15.唐朝司法製度的“八議”體現了什麽精神?

    16.中唐為什麽會出現藩鎮割據?

    17.中晚唐宦官專權的原因是什麽?

    閱讀書目

    1.陳寅恪.隋唐製度淵源略考.北京:中華書局,1963

    2.沈任遠.隋唐政治製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3.岑仲勉.府兵製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4.吳宗國.唐代科舉製度研究.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