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二版)

第六節 府兵製及其畸變(3/3)

開啟AI情感朗讀功能。歡迎大家點擊體驗!

    如果說,團結兵和騎還不屬於完全的職業雇傭兵,他們平時還屬於老百姓,生活來源主要還是依靠平時所從事的行業,當兵的收入隻占一部分的話,那麽邊防上的官健,則是一種以當兵為職業的雇傭兵。由於府兵逐漸無力自備資糧,於是在擔任守邊任務時,邊境軍鎮開始用發補貼的辦法,給予上番的府兵資助。這個製度逐漸發展到招募樂意長期在邊防駐守的男丁(實際上是流民和半流民。後期則大量招募少數民族),由軍鎮發給衣食和金錢,形成了邊境上的常備軍,人稱官健,屬於完全意義上的職業雇傭兵。

    在募兵製的發展過程中,團結兵和騎屬於不完全的雇傭兵,而且多處在內地,時間一長,尤其是西南少數民族逐漸無事以後,也漸漸開始流於形式,武備廢弛。但官健作為邊境上的常備職業軍人,由於不斷地有戰事(有唐一代,邊帥生事,對外取攻擊策略是一大特色),因而得到鍛煉,本來職業軍人的軍事素質就要優於半職業兵,這樣一來就更加精銳。而且唐朝盛時,皇帝經常對外擴張,結果是促使邊境的軍隊不斷擴展,邊兵不但強,而且人數也不斷增加。而內地,包括京師則武備廢弛,府兵、團結兵和騎都走向了沒落,百無一用。更重要的是,唐朝由於皇族的少數民族血統,所以根本不在乎用少數民族將領統兵——這個在其他朝代看來需要顧忌的問題。所以,長期以來,對王朝缺乏文化依附的少數民族出身的將領,隨著軍功的增加而官越做越大,在實行諸道節度使製度之後,許多邊帥擔任權力很大的節度使,造成了軍事上內輕外重的危險局麵。某些少數民族將領,刻意招募善戰的少數民族為兵,形成自己的私人部隊。如安祿山就招募幾千少數民族壯士,組成自己的親衛部隊“曳落河”。最後,在外表上看起來唐朝的最強盛時期,開元天寶年間,爆發了“安史之亂”,蓄謀已久的胡人邊帥終於發動了對朝廷的叛亂。當朝廷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容易將叛亂討平時,已經元氣大傷,而就此形成的邊地藩鎮割據也愈演愈烈、此起彼伏,最後,唐朝還是完結在軍閥割據和農民起義的雙重打擊下。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
點擊添加LINE 微風小說官網賬號
(可催更及找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