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二版)

第六節 府兵製及其畸變(2/3)

    應該說,府兵製在唐初,還是比較有效的。在對付突厥的戰爭中,府兵發揮了很強大的戰鬥力。這是因為唐初的府兵,大部分是久經沙場的老兵。這些老兵在分給土地之初,既保有原來的戰鬥力和作戰經驗,同時又為分得土地感到鼓舞,所以製度才有如此的效能。從本質上講,一個農業民族,想要使居民既做戰士又做生產者,其實是有些難度的。即使勉強實行,效果肯定不如遊牧民族那麽好。在冷兵器時代,對於遊牧或者遊獵民族來說,馬上的騎射功夫,平時和戰時沒什麽兩樣,平時的生活遊動性就很大,戰爭所需要的背井離鄉、長期流動,對於他們來說是日常生活中平常的事。所以,遊牧和遊獵民族,一旦出現傑出的領袖,往往會以他們平時的生活組織為基礎,建立牧兵合一的軍事組織。這在對付漢民族的戰爭中,多半會比較有效。但是,作為農業民族的漢族,模仿這種製度對付遊牧民族時,卻常常力不從心。道理很簡單,農業生產與打仗之間,相似之處太少,而且,農業生產所要求的不誤農時,大量的勞動力投入,都與戰爭的要求背道而馳。背井離鄉對於農民來說,是一種巨大的痛苦,完全不可能像遊牧民族那樣,將家庭馱在馬背上,什麽地方可以生活,就在那裏安家。因此,我們可以說,唐初府兵的成功隻是一個例外。

    另外,軍府過分集中於關中,使得關中人當兵成了一種職業,結果造成了兩極分化。一方麵,一般老百姓被頻繁征發,“況複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杜甫:《兵車行》)關中農田荒廢,生產下降。本來富庶的八百裏秦川很快就凋敝下來,地處關中的長安越來越依靠南方漕米的供應,由於運輸不便,中央政府不得不多次到洛陽“就食”,關中的農民日益貧困化,大量農戶瀕於破產。另一方麵,出身勳貴之家的府兵,由於往往派去做皇宮的守衛和皇帝的侍衛,很快就會升為軍官,成為一般府兵的管理者。這些紈絝子弟,沒有經曆過戰爭,又隻知道作威作福,使得府兵日子更加不好過。所以,富者雇人代替,而窮者難以應付,自備軍械和口糧,也成為府兵日益難以承受的負擔。上番的日子也越發難過,結果是大批關中農民逃亡,府兵越點越少,從三年點一次,到六年一次。到了開元年間,朝廷幹脆停止了府兵的上番,府兵製名存實亡。

    府兵停止上番之後,取而代之的是募兵製。

    首先出現的是團結兵。團結兵是地方政府招募的軍隊,從武則天時代已經開始廣泛出現,主要用於防範和鎮壓邊境和西南少數民族。無論何人,隻要驍勇都可以當兵。被招募以後,免去一切徭役和賦稅,平時在家練習武藝,按時集中閱試,有事時則出征。其次是騎。係開元年間,由宰相張說的提議開始征召的。騎和團結兵一樣,隻要身體條件合乎標準,所有人都在被招募的行列。被選中以後,免除徭役和賦稅,需要時則集中起來出征。團結兵和騎,跟府兵不同的是,不再嚴格隸屬軍府,出征也不用自備資糧,而且國家還發給一定數目的補貼。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