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二版)

第六節 府兵製及其畸變(1/3)

    府兵之名始見於西魏,但西魏的府兵還是帶軍籍的私兵,士兵要隨將領之姓,是將領的私屬。北周時,開始吸收均田製的農民當兵,府兵開始向國家化方向發展。隋朝建立,推行軍隊國家化自然是製度建設的主攻方向,所以,府兵製徹底與均田製相結合。凡是軍士,都可以分到一份田地,軍人不再有特殊軍籍,完全歸屬鄉村的坊裏管理,雖然軍府還在,但已經成為分得土地的軍士(實際上是農民)平時訓練和服役的管理機構,從此形成了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軍事製度。

    唐代進一步完善了府兵製,設置諸道折衝府,管轄府兵。折衝府分上、中、下三等,各設專職軍官若幹、軍曹若幹,負責平時的訓練,每年上級機關點校檢閱一次。上府轄府兵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平時就編成軍隊組織,十人為火,火有火長;五火為隊,隊有隊長;兩隊為旅,旅有旅帥;三旅為團,團有校尉。自隊長以上,皆有官階。士兵訓練和入伍(上番)時,按編製行動,由折衝府的軍官率領。府兵21歲服役,60歲退役,在這期間都要為朝廷當兵服役。府兵除了平時集中訓練以外,主要任務就是到京師和邊境服役,又叫“上番”。按服役地點的遠近,決定服役的方式,如果500裏內,則一個府分成五組輪流服役;如果1000裏,則分成七組輪流,餘類推,每年服役1個月。如果恰好趕上戰爭,那麽就得延長,以後來的服役量折補。府兵上番,須自備武器裝備和糧食,隻有超過規定上番時間的時候,才由國家提供糧食。府兵每3年選1次,挑選的時候既要考慮家產,又要考慮被挑民戶的男丁多寡,一般是考慮多財和多丁的。

    府兵是唐朝初年的基本軍事力量。按道理,府兵的選點應該按人口的分布平均分布,但實際情況卻是,軍府大部分集中在關中地區,也就是說,關中地區的人,構成了唐朝初年軍隊的大半。“(唐)太宗列置府兵,分隸禁衛,大凡諸府八百餘所,而在關中者殆五百焉,舉天下不敵關中,則居重馭輕之意明矣。”(《資治通鑒》卷228《唐紀44》)實際上,不僅府兵大部分是關中人,軍隊的將領也大部分是關中人。泛而言之,唐朝立國,實行所謂“關中本位”,從皇帝到勳臣基本上都出身關中。可以說,關中人是那個時代的統治人群。當然,我們不排除這裏有關中人膂力強勁、高大威猛的因素。因為那是一個胡漢雜處、人口素質因遊牧民族混雜而得到極大提高的地區,所以多出一點軍人,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比例如此不均衡,恐怕就是統治的地緣因素了。事實上,也許隻有關中來的軍隊,皇帝才能放心得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