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二版)

第三節 科舉製度(1/5)

    科舉製度是隋唐製度變革的關鍵,也是隋唐製度的標識。從此,中國的官僚製走上了通過考試補充人員的道路。這在世界政治文明史上,無疑是一個創舉,一個過分超前的製度因素。正是這一因素,確保了中國傳統官僚型帝製的個性。科舉製是隋煬帝的創造,隋煬帝雖然在中國曆史上名聲很不好,是出了名的暴君,但在製度建設方麵,還是頗有建樹的。以考試取士就是他的一大創造。

    1.科舉製度的科目

    隋唐科舉科目先後有變化。隋朝四科取士,進士科為主。到了唐代,科舉考試日趨完善,其設置過的科目前後不下幾十種,不過,常設的科目不過數種,有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算、明書、明史等。此外,還有特殊時期設置的開元禮科、道舉等。這些科目的設置,既反映了某種時代的“習好”,也反映了那時政府對各方麵專業人才的需求。

    不過,科舉雖然科目設置比較多,其中除了秀才科由於期望過高,考試過於嚴格,取人太少,唐初就被停止以外,實際上隻有明經和進士兩科最為常見,其他的科目大多處於萎縮狀態。這是因為在那個時代,整個社會以農為主,政府一般又不參與經濟管理,政府事務對專門化的要求不高,隻要綜合素質好,具有相當智慧,就足以應付政務,在仕途上也往往就混得比較好,反之,那些對某一專業特別擅長的人,卻往往長期沉積在類似刀筆吏的位置上,得不到發展。

    (1)明經科。

    明經科顧名思義,就是考儒家經典的科目。唐代將儒家經典分成三類,一類為大經,有《禮記》和《左傳》;一類為中經,包括《詩》、《周禮》和《儀禮》;一類為小經,《易》、《尚書》、《公羊》、《穀梁》屬之。其中《論語》和《孝經》是所有應試者必須充分了解的常識性儒學知識,是必考的內容。

    考試的方式分為帖經和墨義兩個程序。先考帖經,即將一段經文貼上一句,讓你將之填上,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填空”。一般貼十條,能填上六條為及格——中上,七條為上下,八條為上中,十條滿分——上上。然後考墨義,類似於默寫。也是考十條,等級分類與帖經同。最後考策論,即對時務的議論看法。考試按成績分四等錄取,分別授予從八品到九品的官階。

    策論是每個科目都必考的,往往形成一定的套路,幾科下來,大家都知道了,幾乎沒有人不會考,也沒有人通不過。而帖經與墨義則是看考生對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相對來說,這還是比較容易的,考生隻要將有數的經典背熟就行了,不僅考試容易,錄取的比率也比較高,每年大約有10%~20%的錄取率。

    明經科的存在與發達,表明了王朝正統意識形態對儒家倫理的依賴。漢代的察舉製通過舉薦和考試兩道關口來貫徹這種意識形態。經過玄學和佛教的衝擊,國家的儒氣有所減淡。隋唐統一,傳統意識形態開始恢複。統治者顯然明白,儒家倫理對穩固統治的作用是無法取代的。事實上,不僅明經科主要考儒家經典,就是每科必考的策論,也充斥了儒家氣息的說教。當然,由於唐朝的李家皇帝,冒充傳說是道家經典《道德經》的作者李耳的後裔,所以對道家、甚至道教情有獨鍾。在某些特殊場合,甚至一度將明經科的考試內容改為《道德經》,唐玄宗還開過道舉。但是,從總體上看,考試內容上儒家倫理的統帥地位並沒有動搖。當然,明經科的發達,還跟它的考試內容相對容易有密切的關係,一種既合乎正統道義,又方便過關的人事考試,注定是有生命力的。

    (2)進士科。

    進士科是從隋朝以來最受重視的科目。其來源據說是《禮記·王製》。《禮記》很多篇章是後世儒者對理想製度的描述,“進士”估計也不例外。從隋朝到唐初,此科主要考策論,以文辭華美為勝。後來增加帖經和雜文,帖經隻是加了一點儒家經典的內容,而所謂的雜文,則是指帶有諷喻性的帶韻美文。中唐以後雜文改為律詩(五言排律六韻十二句),更增加了考試的難度和挑戰性。進士科考試相比明經來,要難得多,錄取的比率也低得多,每科不過1%~2%的錄取率。所以俗語有“五十少進士,三十老明經”之說,說的是五十歲能考中進士並不算晚,而三十歲考取明經已經算老的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