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二版)

第一節 前封建時代(2/3)

    二、中國的國家起源

    中國一向號稱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是古代的算法,往往是從三皇五帝說起,或者從黃帝說起,這種說法固然令人振奮,但作為信史的依據卻比較含糊。事實上,中國夏以前的(包含夏)曆史,多與神話傳說攪在一起,未免令人真假難辨。所以古史辨學派有古史“層累造成說”,認為越是遠久的古史,其傳說形成的年代就越近,實際上否定了中國遠古史的可信性。然而,全然以文字記載為依據考察曆史,也失之武斷,如果那樣的話,中國的曆史就隻能從甲骨文算起(殷商),這顯然難以讓人信服。因為甲骨文已經是很成熟的文字了,我們不能說還沒有發現比較成形的早期文字,就認為甲骨文以及相應的殷商史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實際上,從考古發現來看,黃河和長江流域的文明遠不止五千年,那裏發現了許多距今超過五千年的有著宮殿陳跡的城垣遺址,以及大量的石、玉、青銅出土文物。雖然缺乏文字依據,我們還不能將這些考古發現與傳統的炎黃傳說完全對應起來,但過去的文明畢竟存在。況且,從世界各民族的史前史看,很多民族都存在過一個早期的曆史與神話傳說混合的時代,載於《舊約》的希伯來民族的傳說和載於《荷馬史詩》的古希臘傳說,經後來的考古證實,都有一定的可信性。中國古史傳說與神話糾纏不清,也是古史特性使然。到今天為止,古史傳說形成的過程尚不清楚,古史辨派所謂越古的傳說形成年代越近,隻是就我們現在所能確證的古籍而言,再近也都是先秦的事了,而先秦的很多古籍,在古史辨派盛行的時代,還基本上處於混沌不清的狀態,隻是在今天陸續的考古發現中才露出了端倪。所以,我們製度史的開端將追溯到殷商以前。

    1.從“國”字談起

    “國”字,開始作“或”,意為荷戈守衛著土地人口,實際上是指有著固定居住人口的城邦,在古代,沒有城垣就談不上國。事實上,在中國的黃河和長江流域,的確發現過一批距今5000年到4200年左右的由夯土或者石頭壘成的城邑遺址,規模從數千到上百萬平方米不等。如章丘城子崖、壽光邊線王、鄒平丁公村、臨淄旺村、陽穀景陽岡、登封王城崗、輝縣孟莊、郾城郝家台、淮陽平糧台、安陽後崗、天門石家河、江陵陰湘、石首走馬嶺、澧縣城頭山等。城邑遺址有大有小,說明當時城邑國家有規模差異,某些小的城邑可能依附於大的城邑。而中國古代典籍中,也有“黃帝始立城邑以居”(《淮南子·原道》)的說法。也就是說,我們早期的國家也是城邦製的。對於我們先民這樣的農耕民族來說,在比較合適農耕的、有著較大麵積平原的黃河與長江流域,很容易發展起大規模的聚落,這種以血緣氏族為紐帶形成的聚落,對提高農業和附帶的手工業與畜牧業的生產,無疑具有莫大的好處。聚落的發展,往往會形成以一個中心聚落為核心的聚落群,或者是一個氏族的擴展,或者是諸氏族的聯盟。本來就具有寨溝等防禦設施的聚落,再發展下去,就形成了高牆深溝的城邑。

    2.中國國家起源的脈絡

    在這裏,國家的起源實際上有三條交互並行的脈絡;一是隨著部落的發展,使得氏族成員內部產生分化,某些強武和掌握巫術的氏族或者氏族首領逐漸占據了聚落的權力中心,而生產的發展,又使得這些人擁有更多的剩餘財產,形成貧富分化。二是隨著社會製度的進化,氏族製逐漸瓦解,被宗族製取代,軍事與宗教貴族開始形成,富裕和握有權力的家族開始將權力世襲化,依權勢的大小形成權力金字塔的雛形。三是頻繁自衛和擴張戰爭的需要,拉動了動員和從事戰爭的機製的建設。作為農業部族,必須強化自身的防禦體係才能確保不受其他部族,尤其是遊牧部族的侵襲,而自身的不斷擴張,才是抵禦更大規模入侵的保障,在這裏,戰爭的動員和組織力往往是決定一切的。戰事越是頻繁,那些軍事貴族和宗教貴族的地位就越是突出。國家的產生,階級分化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前因,但絕非唯一的因素,國家也絕對不僅僅是階級壓迫的工具。對於城邦國家的低階層的民眾而言,國家機器固然壓迫他們,但也起到了保護他們的作用,他們對於國家歸順和臣服的意向,顯然比叛逆之心要大得多,因為在那個時代,脫離了城邦保護的家族和宗族都是無法生存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