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製度史導論(第二版)

第一節 前封建時代(1/3)

    如果把政治理解為族群之間的交往和爭鬥以及族群內的公共事務,那麽在國家產生之前,也可以有政治,但我們一般還是把政治視為國家產生以後的事情,而將國家出現前原始人的事務交給人類學家去處理。鑒於此,作為中國政治製度史的開端,我們首先關注的是中國國家起源的問題,其次我們還將討論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態和過程。

    一、國家起源的假說

    國家起源的學說,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契約說、衝突說、貿易說、水利灌溉說、戰爭說和聖人造福說,下麵簡單分述之。

    1.契約說

    這種說法認為,在國家產生之前,人們處於自然狀態,為了避免自然狀態的混亂和生活的不便,人們自動在某種契約下集合起來,形成組織,組成國家和政府,將自身的權力讓渡給國家。霍布斯是契約理論的最早闡述者,洛克和休謨完善和豐富了這種假說,認為國家的出現是為了維護人們的私有財產權,政府的權力是由人民讓渡的,也可以由人民來收回。契約說的核心是人們在自然狀態下,是可以溝通和合作的,由溝通和合作,通過達成契約,產生了國家。

    2.衝突說

    衝突說強調人在自然狀態下的衝突,由衝突導致了強製。衝突說的最早萌芽是盧梭,他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到,在國家產生之前,人已經分為窮人和富人,富人為了結束由於財產占有不公平導致的人與人之間的“戰爭狀態”,創建了國家與政府,使之為富人服務。而馬克思、恩格斯則將這種衝突說強化到了階級鬥爭的境地,認為人從原始社會走出來,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社會剩餘的出現,結果社會分化出了階級,一個階級可以占有另一個階級的產品,為了維持這種狀態,於是產生了國家機器,因此國家是階級壓迫的工具。

    3.貿易說

    這種假說認為,在曆史上,某些地區必需的生活資料需要從其他地區獲得,而組織大規模的貿易活動,必須有完善複雜的組織,同時,人類的發展勢必導致社會的分工,於是對生產和貿易活動的組織需要促進了國家組織的產生。持這種觀點的大多是人類學家,比如威廉·拉思傑、亨利·賴特和格雷戈理·約翰遜。

    4.水利灌溉說

    魏特夫在他的名著《東方專製主義》一書中,提出了東方專製主義國家起源於對大規模灌溉工程的組織和管理的假說。他認為,東方國家往往起源於居住在大河流域的農業民族,而灌溉是這些民族的生命線,修建大規模灌溉工程,往往需要複雜的組織和強力的控製,所以,東方國家往往是專製主義的。

    5.戰爭說

    這種假說認為是戰爭產生了國家。在具有一定發展水平的部族中間,必定存在資源的爭奪,而農業和非農業部族之間,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幾乎大到不可避免。無論是防止外敵入侵和掠奪,還是進一步獲取資源,都要完善自己的組織形式,強化武裝力量,所以,戰爭才是國家產生的根源。

    6.聖人造福說

    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跟現代的國家概念有所不同,但作為某種規模的社會管理組織的意義是近似的。隻是,中國人眼裏的國家,從一開始就是王權性質的。但為什麽會從一開始就有“王”,人們為什麽服從王,是因為出了聖人,聖人給人們帶來了福祉。持這種說法最典型的是韓非,他認為,上古時代,聖人有巢氏和燧人氏給人民帶來了巢和火,所以人民服從他們,他們因此得以“王天下”。

    六種假說其實都有各自的道理,雖然契約說在今天的人看起來理想色彩過濃,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曆史的影子,至少,作為市民社會的發祥地的中世紀城市,就曾經跟歐洲的王國訂過契約。曆史是複雜的,國家產生的原因也是複雜的,因地區、文化、民族的不同,甚至因情勢的差異,導致國家起源的因素也就不同,比如,中國國家的起源,是許多複合因素成就的,有戰爭、有灌溉,也有經濟發展和階級分化的原因。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加入書架